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面对单位裁员 工会教你如何维权   

2019年12月02日 10:27:56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诸瑶 邱骥良 何飘飘

  近期,一篇名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的文章刷爆全网,该文作者称自己是网易一名游戏策划,“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亲身经历逼迫、算计、监视、陷害、威胁,甚至被保安赶出公司。”

  那么,面对“裁员”,广大职工需要知晓哪些事呢?湖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为大家解惑。

  裁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常说的“裁员”是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原因,辞退部分劳动者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同时,规定:企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1、与本企业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2、与本企业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3、劳动者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企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由此可见,《劳动合同法》对经济型裁员做了程序上的限制——满足人数、要走程序、优先预留。

  如果被裁员,经济补偿金怎么确定

  说到被裁员,不得不提到经济补偿金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其中,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这些员工,企业不能随便裁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员工身患疾病的情况下,是要区分员工这个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因工作原因引起的,可以依法申请职业病鉴定,并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认定工伤;而如果是因自身患病或非因公负伤,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有关规定享有医疗期待遇。若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关系,但单位应当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湖州市职工服务中心提示大家,一是要保留好劳动合同、工资条、打卡记录等相关文件。劳动合同期限是多久,有哪些条款,工资每月应发多少?社保有无按时缴纳?劳动合同、工资条、打卡记录等是保护职工权益最基本的文件资料,但很多职工对这些材料没有引起重视,当与企业发生争议时无法拿出有效证明文件,产生无助又无奈的尴尬局面。所以广大劳动者请务必保管好劳动合同等与工作相关的文件资料。当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把合同“揣”在手中,替职工“保管”合同等不当行为,对于企业这类行为,要积极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不要随意签署离职申请文件。有的公司既想让员工走又想减少成本,就会出现HR劝说员工主动提离职的情况,甚至像网易一样采用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让员工离职,以达到相应的减员、压缩经营成本的目的。如果这时候员工自己写辞职信,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者主动提离职,在法律上员工是拿不到经济补偿的,这也是公司最没有风险的一种方式。有些员工法律意识很强,拒不接受公司的辞退要求,公司也未必就敢单方面向员工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广大职工务必谨慎签署离职申请文件,对涉及对劳动者权利义务的重要文本要仔细阅读,对待一些重要条款有空白的文本要谨慎签字,以防争议发生后出现举证不能的不利情形。同时,在劳动合同关系没有解除之前,依然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打卡考勤,完成职责内工作任务,履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三是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遇到用人单位违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侵犯劳动者权益时,要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可以向律师、法律援助部门咨询,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向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

  通讯员 诸瑶、邱骥良 记者 何飘飘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