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一上班就累”,年轻姑娘浑身无力,一查是种“怪病”

2020年01月03日 15:09:55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孙敏慧

  眼皮耷拉抬不起,脖子无力抬不起,胳膊没劲举不起,腿脚没劲走不动……生活中,你遇到过那种外表看起来很健康,但身体却特别“虚”,抬胳膊都费劲的人吗?是他们天生就是“林妹妹”体质,还是身体出了问题呢?

  浑身无力 睁眼抬头都费劲

  24岁的建德姑娘小林最近半年日子十分不好过,因为她“身体太虚弱”。小林原本是个开朗活泼的姑娘,工作之余喜欢健身和户外运动,身体素质很不错。但大约半年前,她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不对劲”:上班对着电脑,没看一会儿就觉得很累,眼睛睁不开,脖子酸、抬头很费劲。

  小林是平面设计师,伏案工作时间长,刚开始她以为是长时间对着电脑引起了眼睛疲劳和颈椎问题,多休息就能缓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林的这种疲惫感越来越明显,每天都眼皮耷拉、四肢无力、浑身发软,傍晚尤其严重,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早上才感觉轻松一些。

  “也没干啥体力活,就在办公室坐着,怎么总是感觉很累?”备受困扰的小林去做了全身体检,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去医院看内科,也没查出明确原因。小林又去了另一家医院,医生怀疑是“重症肌无力”,建议她去上级医院排查。于是小林慕名来到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丁美萍处。

  原因出在肌肉上

  丁美萍详细询问了病史,发现小林的右眼眼睑有些下垂,进一步询问得知,小林有时候看东西会出现重影的情况。

  “患者眼睑下垂、脖子和四肢无力,症状早晨轻、傍晚重,的确有重症肌无力的可能,不过确诊还要看相关检查结果。”丁美萍介绍。

  随后的新斯的明试验、电生理检查和血液检查共同证实小林“虚弱”的病因是重症肌无力。

  说起重症肌无力,很多人会感觉很陌生。的确,它是比较罕见的一种病,在大众中知晓度不高。且由于它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多时候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人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容易疲劳,眼肌或四肢肌无力,且下午、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晨轻暮重”。

  丁美萍介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易疲劳属于“病态疲劳”,与我们一般人的累不一样,他们稍微一活动,或者上班时都坐着,都容易感觉累。此外,根据疾病累及肌肉的部位不同,患者还可能会有以下症状:

  累及眼肌,导致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临床上,大部分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都是眼睑下垂和复视;累及面肌,导致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累及咽喉肌,导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讲话没力气,构音困难、常伴鼻音;累及咀嚼肌,导致咀嚼无力,硬的食物吃不了;累及颈肌(屈肌),导致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累及四肢,导致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上车困难;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无力。

  正因为这些复杂多端的临床表现,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仅表现某一局部的肌无力,容易忽略或去眼科、内科等科室治疗,以至于不能及时查清病因,对症治疗。

  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与感染、环境因素诱导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因为胸腺是人体的免疫的中心器官,与人体免疫功能和各种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在发病率上,重症肌无力在各年龄段都有发病,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以20~30岁年轻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以50~60岁居多,且常常合并有胸腺瘤;儿童患者以1~5岁居多。

  重症肌无力可怕吗?

  很多人一看到重症肌无力往往很害怕,因为名字中有“重症”两个字。其实,重症肌无力大多不是“重症”,而是可逆转、可治疗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胸腺切除手术治疗。

  丁美萍依据小林的病情进展,为她进行了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小林易疲劳的情况大大缓解,眼睑恢复正常,手脚也有力气了。

  当然,越早发现,治疗相对也越容易。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往往表面“看起来很好”。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行动会越来越困难,后期可能连简单的喝水、吃饭、走路都难以做到,甚至会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丁美萍提醒大家,若出现活动后疲劳无力,眼睛下垂,下蹲、站立、举手吃力,且症状下午比早上严重,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神经内科排查重症肌无力。

  此外,重症肌无力容易复发,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作息规律,不要熬夜;预防感冒、腹泻。重症肌无力患者抵抗力较差,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按医嘱服用药物,按时随访复诊,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或用药方案。(孙敏慧)

[编辑: 胡恩华]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