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火箭固体“心脏”在这里诞生

2020年04月24日 13:59:11 来源:人民网 作者:赵竹青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赵竹青)从第一根手搓复合推进剂“药条”到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再到全应用领域各种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动力产品型谱和体系……几十年来,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以金牌固体动力挺起民族脊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起步一切靠创新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它的火箭是“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由三级火箭组成:第一、二级是液体火箭,第三级是固体火箭,负责把卫星送入轨道。

  这个时候,刚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300毫米发动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刚刚从四川泸州搬迁至塞外青城不过一年多时间,还处在基础建设阶段。

  当时的七机部四院既不具备研制型号的基本条件,更没有研制型号的实际经验。领衔研制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任务的时任七机部四院副院长杨南生一语中的:“一切全靠我们去探索,去创新。”

  为了解决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经过多次试车及冲击、振动等试验,终于取得了6次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随后,发动机又进行了旋转试车。失败、检查、失败、再检查……工作人员接连解决了脱粘和燃烧后某种成分沉积的问题后,19次试车均获成功。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冲出发射台,直入苍穹。当“卫星入轨”的报告声响起时,周围的人顿时沸腾起来,尽情欢呼跳跃,互相握手拥抱。

  原七机部四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研究员陈克明今年86岁了,但他仍然清楚记得,那一年5月1日,自己和同事们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周恩来总理握着大家的手,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发展:驶入创新“快车道”

  成功送“东方红一号”上天,六院就此打响了名号。此后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六院干部职工都不曾忘记“一切靠创新”的历史箴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但仍坚守科技创新这个根本;上世纪90年代,形势严峻,步履艰难,坚持以发展保生存,以创新谋发展;新世纪以来,改革大潮涌动,发展正当其时,在“双创”领域大刀阔斧、深耕细作。

  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成绩,也证明着六院创新之路的正确性:创造了以“巨浪一号”为代表的10余项第一,返回式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5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0余项、授权专利700余项,有力地支撑了重点型号的研制、试验和批产;荣获航天系统唯一一枚“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多型号产品连续5次参加国庆阅兵,先后两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工程重大贡献奖”……

  经过多年的发展,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盖战略、战术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牢牢构筑起我国的“钢铁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院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科研生产经营各方面均走上“快车道”。“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模式在全院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六院副院长贾永刚介绍,六院近两年的预研经费投入是建院以来的数十倍,取得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同时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方式,努力实现质量、动力、效率的提升和变革。通过管理创新,六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科研生产效率提高了50%。

  “十三五”期间,六院深化科研生产组织模式和体系创新,开展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狠抓责任落实,在显著提高动力系统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新产业、新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当下:迈向创新发展路

  2019年以来,六院分两次拿出600万元奖励了40个突出贡献团队,以表彰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的创新表现。党委班子的这一举动是想让干部职工明白:只要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六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院院长刘文军在六院战略委员会上的发言铿锵有力:“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努力推进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

  强劲的科技创新引擎牵引六院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加速前进。此间,六院的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固体动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先进固体动力技术中心、应用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西北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三大创新平台强劲引领,初步形成产学研用融合的社会化平台。智能制造、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主力产业同比实现20%以上的增长,30余个项目实现转化落地,2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地方创新创业奖项。

  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与经营发展的巨大压力,六院通过创新、应变、苦干、实干加巧干,开拓经营发展新局面。截至一季度末,六院多个重点型号连续试车成功,民用产业市场签订订单累计金额达6亿余元,全年营业收入计划完成率达到20%,军民品科研生产实现“开门红”。

  正如院党委书记赵勇在多个场合提到,“唯有创新,我们才能赶上时代,才能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着眼未来,六院正在着力打造战略导向、动态优化、流程约束、数据驱动的综合性创新型企业,逐步实现经营模式向实战能力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发展向新一代自主研发转变、产业结构向“与新一代技术发展相适应+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向平台上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企业形态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企业转变,不负伟大时代,创造更多航天动力奇迹。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人民网)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