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银行  -> 正文

银行抢券商饭碗?机构热议金融混业经营

2020年07月06日 15:59:25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张莉

  市场盛传券商牌照要被放开,实力庞大的银行机构也要入局券业。在业内人士看来,若银行入局券业,将有利于打通银行资源的混业模式,但尚未到能够抢占券商市场蛋糕的阶段。

  多家券商机构分析指出,银行入局无疑将加剧竞争,但整体将有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深耕直接融资领域的券商而言并非完全不利,综合优势突出的头部券商和差异化优势鲜明的特色券商有望在长期竞争中胜出。

  上周,针对“证监会计划向两家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传闻,证监会回应称“未有更多消息向市场通报”,但传闻背后的政策意图及混业经营的趋势依旧引来诸多猜想和讨论。

  开源证券研究所非银首席分析师高超指出,资本市场扩容机遇期和外资券商进入的背景下,向银行有序放开券商牌照利于证券公司扩大资本、提升直接融资服务能力,增量资金和增量资产入市仍是主旋律,利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和券商盈利增长。

  中信建投杨荣团队指出,上述政策讨论的背景主要是金融让利实体1.5万亿,除了减负就是给予新业务牌照,同时,为了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需要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此外,需要“巨无霸”来应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可能对国内银行业、证券业的冲击。

  银行机构人士相对冷静。“银行未来若拿到券商牌照,其实对证券业的冲击不大,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子公司控股、代持等方式成为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导入资源和业务,本质上已经在参与券商的事情了。”某大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人士指出,银行也有投行等业务部门,可以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方案设计、并购贷款、股权债权等非标融资业务服务,“如果券商牌照全面放开,银行将面对更多参与者,竞争压力更大”。

  广发银行非银团队分析指出,从牌照可能发放的对象看,商业银行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成本低、营销渠道广等优势,若开展券商业务或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券商牌照放开传言,行业讨论逐渐从最初的“谈虎色变”到理性和乐观,实力庞大的银行作为“超级大鲶鱼”入场,长期而言,将有利于资本市场整体能力的提升。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表示,银行的资源优势在于渠道和资金两方面,假设放开券商牌照,将有利于打通银行资源的混业模式,财富管理业务都会同步受益。“不过,监管的出发点是借力银行的体量优势,做大整个资本市场,而不是来抢占现有的证券行业蛋糕。”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撰文指出,商业银行若参与证券业务,将是对证券行业进行的一次结构调整,引入了实力强劲的金融机构,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利好。如果仅仅从对商业银行利好大还是对证券公司利好大的角度来看待,视角未免太窄。

  银行入场是否意味着券商牌照价值将急剧下降,券商格局也将面临大洗牌?对此,部分观点认为行业洗牌加剧,中小券商压力增大;也有机构表示,“银行入局反而利好券商”。

  国泰君安金融团队表示,银行在客户资源、资产规模方面远超证券公司,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后,必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些传统证券公司的经纪、两融等牌照价值大幅下降,对于严重依赖牌照业务的中小证券公司冲击较大。

  中金公司预计,中小型券商竞争压力将加大,对大型券商的影响则较小。“银行系券商将重点布局经纪、两融业务、债券和投银业务,造成经纪、两融业务等同性质业务费率的下降。”

  不过,中金公司也表示,考虑到银行业营收和利润规模庞大,监管机构可能以试点缓行的方式混合经营,预计银行取得牌照、建立经营能力需要时间,中短期内混合经营对银行业整体经营和估值影响有限。

  上述观点也获得银行机构人士认同。“银行去做券商的业务,短期来看未必能够做得好,毕竟券商自身有专业的团队和业务能力,而银行要具备这样的资源需要时间沉淀。”上述某大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人士分析。

  受访银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如市场化的券商机构灵活,即便拿到牌照,理顺业务关系和能力培养也需要时间。“银行未必具有所谓的优势,有可能反而加大和券商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是利好证券公司的。”

  华东一家券商合规业务负责人表示,尽管银行拥有渠道等很多优势,但毕竟没有券业运营经验,证券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是有自己的一套运营规则的,银行短时间内未必能适应。不过,在其看来,如果银行进入券商领域,长期来说,可能引起券业洗牌,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美做优,这对提高券商的专业度和竞争力是有益处的。

  “传统券商未来的竞争力主要在银行系券商较弱的资产端,定价能力是关键,具备产品创设能力的证券公司将会获益。背后逻辑在于,银行系证券公司做大客户后,产品需求尤其是非标准化产品需求将会大幅提升,当前具备资产端能力的券商市场空间将更大。”国泰君安金融团队表示。

(张莉)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中国基金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