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群团组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是科协组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实际成果直接检验群团改革成效。浙江省科协是峰会的牵头实施者,更是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直接践行者。科协对峰会怎么看?峰会给科协带来了什么?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郑金平一一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峰会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新
记者:郑书记,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正成为科技界的一个品牌,您能说说峰会的最初由来吗?
郑金平:说起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由来,我认为有许多必然,也有许多偶然。说必然,她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是党的群团组织改革的必然,也是浙江创新发展的必然。从这个角度来讲,峰会是在党的群团改革大背景下,2018年中国科协第20届年会在浙江成功召开后留给我们的“大礼包”。我清楚地记得,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协怀进鹏书记和当时的袁家军省长在中国科协第20届年会上签订了省会合作协议,协议共六大内容,其中一个内容是中国科协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交给了省科协来牵头筹划。说她偶然,也确实有很多偶然与巧合。比如这个名字,我们商量了好久,一直商量不好。在一次去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叫“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峰会就这么诞生了。
办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峰会,我们是第一次,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可循,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摸索着干”。通过两年的摸索着干、创新着干,我们成功了。因此,我常说峰会是一种“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创新。
打造“科创中国”峰会模式温州样板
记者:两届峰会的成功举办,各级科协组织参与其中,功不可没。我想问峰会给科协组织带来了什么?
郑金平:峰会给科协组织带来了许多,比如服务了科技创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也锻炼了我们的队伍,总的来讲就是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三会”上对科协组织提出的161个字的总要求,履行了“四服务”的职能定位,有效推进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这些集中体现在峰会着力打造了“科创中国”峰会模式、温州样板。
“科创中国”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向科技创新要力量、要动能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比如科技行政部门强化顶层谋划、加强项目支持;中科院等科研部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科协作为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积极打造“科创中国”品牌,搭建与各类创新主体合作的开放性平台,让科学家能找到企业家,让企业家能找到科学家,再通过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新型科技经济融合机制,实现新型产学研用等的融合发展。我们峰会就是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艺术家“多家融合”,同台切磋,同屏交流,共同激活创新火花,激发创业热情。因此,中国科协领导说峰会是天然的“科创中国”。我希望把这个模式进一步推向成熟化。
通过两届峰会的成功举办,温州立足“全球视野、国家议题、中国声音”高端定位,聚焦青年科学家这个创业创新热情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第一次实现了与世界前沿科技、顶尖人才的紧密联系和直接互动,成功打造了“科创中国”的温州样板。2019年,温州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博士硕士在温就业数创下新高,本科毕业生新引进数连续两年同比增长60%以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起点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为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省第二,研发机构设置率和科技活动覆盖率全省第一。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成为第一位温州本土产生的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发展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全国学会智汇浙江”为峰会赋能
记者:首届峰会我们收到习主席贺信,第二届有联合国秘书长来信,明年是第三届峰会,您有什么新设想?
郑金平: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一届峰会闭幕式,我们都会宣布:这届峰会结束之日,就是下届峰会开启之时。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科协2020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我向所有全国学会发出邀约,邀请全国学会和院士专家在建党百年之际走进红色浙江、激发活力浙江、助力创新浙江,开展“全国学会智汇浙江”行动。目前有全国性学会210余家,聚集了近1000名院士专家及各行各业、各学科的高端人才,是国家人才智力的“宝库”。
我们已制定了专门的《“全国学会智汇浙江”行动方案》,开展“建党百年·百家学会签约、百名院士寄语、百位青年科学家重走红色路”的三百活动,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赋能,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力,全面落实怀进鹏书记提出的“让科学家找到企业家,让企业家找到科学家”要求,把科研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让科学家的精神和价值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让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在浙江实现“名利双收”。
本报记者 叶扬 通讯员 龙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