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浙农林大化学课程生态化改革:不仅打基础更要管发展

2021年03月03日 13:40:44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霍婷婷 陈胜伟

  “10年以前,我们基础课的主要作用是打基础,现在基础课还要管好专业衔接,能够更好地与专业接‘地气’。”说起化学基础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化学课程负责人郭明教授说。

  曾经,浙江农林大学开设的化学基础课,不管学生是什么专业,大家的上课内容都一样。这样授课的方式,容易出现学的化学知识用不着、专业需要的化学知识学不到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根据学生诉求,该校大学化学基础课开始转型升级,老师们根据各专业学生所需“量体裁衣”,如木材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有机化学知识,他们的大学化学基础课就设置更多的有机化学课程,让每个专业的化学课程既有公共的基础内容,也有根据专业需要增加的特色内容。

  这一教学改革经过10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改良,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作业质量稳步提升;探索采用双语教学,实验报告全都采用英文撰写,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线上线下教学交融,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的软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拓宽了林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考研学生的化学课程成绩也不断提升,捷报频传。

  因专业施教,基础课程要与专业衔接

  大学化学是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木材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生物技术、林学等专业中,化学基础课是主干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以往,大学化学课程存在化学知识与农林类专业需求知识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存在化学知识体系与农林类专业知识体系不相适应的结构性问题。该校农学院专业教师吴慧敏老师说:“以前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难以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中来。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及相应化学知识时,学生们都无法及时给出反应,我就不得不再次为同学们讲解化学知识,而这会浪费大量时间,以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被缩减。”

  为改变大学化学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知识相互脱节、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浙江农林大学决心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厘清大学化学课程与农林类学科专业课程交融的层次关系,契合专业特色方向对化学知识技能的需求,构建了基础知识与实验平台、综合知识与实验平台、创新性知识与实验平台等3层平台和“林源生物质功能材料与利用-创新开发能力”等4个模块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使得大学化学基础课程能够针对各个专业对化学知识技能的需求而相应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基础课程个性化衔接,促进人才专业性发展。

  通过改革,学校88.17%的本科专业教师认为,教改后的大学化学教学体系实现了和农林类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本科专业课程支撑作用大,更有效地支撑培养涉林学科专业人才。吴慧敏说:“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越来越牢固,当我在课上提到滴定分析法时,学生们能立刻反应出其原理,不需要我再进行赘述,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各种实验细节都能很好的注意到,提高了教学效率。”

  该校工程学院的钱俊老师表示,大学化学教改后,能够根据学生的素质及专业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并适当增加化学在相关专业应用的案例教学。譬如木材学专业需要有机化学的支撑,所以该专业学生获取了更多有机化学知识,也进行了相应的有机实验教学,在木材学、人造板工艺学、胶粘剂和涂料等课程上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更深入地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实验基础也更扎实。

  应时代变化,基础课程探索转型升级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林类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是养成专业人才的基础路径,多学科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是大势所趋。

  林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农科专业人才,各个专业都积极改革,多举措提升农林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新农科专业人才的抱负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而大学化学作为农林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浙江农林大学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水平,课堂教学就不能拘泥于课本,而要紧随时代进行教学。通过改革,该校的大学化学课程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式教学”的模式,培养真正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高质量人才。为了解决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大学化学课程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授课效果,在化学课中穿插Chemdraw、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从手绘化学方程式到学会用电脑软件绘制化学方程式和实验装置图等,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

  为解决学生做实验场地和仪器等条件限制的问题,大学化学课还引入了虚拟仿真与实验操作教学相结合的“虚实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电脑上进行复杂实验的虚拟仿真模拟,让学生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学化学课程还实行“基于OBE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五位一体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化学基础课程和农林类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培养涉林学科专业人才。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刘柯是大二的学生,他刚开始接受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是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在这个专业中应用比较多,所以我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们更侧重于分析化学的教学,经常将化学知识点和专业知识相连接,课程中还会加入食品检测方法的分类和发展讲解,为我们之后的专业课学习预热。以前的高端实验课由于场地和仪器的限制,无法使每个学生都上手操作,现在可以在虚拟仿真软件上进行反复操作,每一步都可以练习到熟练为止,这种教学模式我觉得非常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基础课能发挥更大作用

  经过十年的改革,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团队申获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近10篇,出版教材5部,受益学生3000余人,农林类学科专业的学生获得基于化学知识技能的奖励10余项,考研学生的化学课程成绩不断取得佳绩,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浙农林大工程学院的张可力是木材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他认为大学化学课的学习对他有极大的影响:“首先是在学习态度上,正是基础课的教学,使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积极性,而且学会了对学习内容的难易安排,使学习更有效率;有机化学是考研科目中的一门,我在考研复习中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知识;而且基础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双语教学,提高我了英语能力,也对我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帮助;另外,实验课程的合理安排,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也对化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现在大学化学的教学有效性和效率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也稳步提升,学生就业前景不断拓宽,考研学生的化学课成绩也不断提升,捷报频传,大学化学的小小改革,竟能撬起这么多的好成绩,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郭明教授表示,建立大学化学生态化教学体系以适应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想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新农人,解决化学基础课程与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交叉融合问题是必经之路。

  据第三方机构“麦克斯数据有限公司”对浙江农林大学2014届本科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87%的毕业生对化学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全国应用本科平均78%)较高,并普遍认为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较高、学科交叉融合效果较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通过对大学化学的学习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86%的毕业生认为化学基础课程满足自己目前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化学基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合理,也证明了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成功。

  通讯员 霍婷婷 陈胜伟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