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理财  -> 正文

“奔私”两大痛点: 公司运营不易 研究资源不足

2021年11月29日 17:12:28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房佩燕

  “奔私”已经成为不少公募绩优基金经理的选择。然而,投资做得好,并不等同于能做好私募。不少受访者告诉记者,“奔私”后投研资源比不上公募机构,而且要运营一家公司,方方面面都是不小的挑战。

  敢于“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往往有着优秀业绩,且投资体系和理念也相对完善,但是,公募基金平台通常也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投研的资源,“奔私”后,这些基金经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投研资源不足。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表示,在公募基金,外部券商研究所的路演会非常丰富和及时,内部研究团队的配置也很完整,而且研究员通常也是经验丰富的成熟选手,同时上市公司也会经常进行反路演,因而公募平台上,基金经理的研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整个投研平台的支持力度较大,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然而,到了私募之后,这些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过往那些过度依赖平台资源的基金经理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公奔私”的基金经理要想继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需要稳定的团队,要培养出一个理念相近、高效的研究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分工合作。

  易同投资合伙人朱龙洋指出,私募初创期的投研平台通常不如公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形成投研优势。

  宽泉私募创始人刘大元也表示,最大的挑战是相比公募平台,优秀人才的获得难度变得非常大。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分析,“公奔私”基金经理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选择离开原有的平台,许多资源和团队是无法全部带走的。在重新搭建整个团队之前,大量工作只能依靠基金经理独立去完成,对基金经理的综合能力是极大的考验。私募基金靠业绩说话,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业绩不好的公司很容易被市场和客户抛弃。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也指出,确实一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之后出现风格漂移,或是由于投研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业绩低迷。

  熊林指出,这些挑战也会激励私募投资经理的成长,他们需要更加聚焦自身长期投资能力的提升,更加聚焦自身所熟悉的行业和公司,更加充分利用内部研究团队的成果转化。这也是私募投资经理建立长期投资能力的必修课。

  此外,“奔私”不仅意味单干做投资,还意味着要运营一家创业公司。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朱龙洋直言,私募创业需要面对的除了做好投资,还有公司运营管理、人才招募、市场开拓,多了很多创业者需要面对的事。

  清和泉资本表示,“奔私”首先要面对创业的挑战,因为除了做好投资,还需要全方位的管理能力;其次是业绩的压力,“作为5000点成立的私募机构,清和泉资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尤其是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还是比较煎熬的,控制好风险非常关键,风控是生命线”;第三,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做自己能力圈范围的事,这将有利于公司深耕擅长的领域、长久发展,也有助于识别理念一致的客户。

  骏伟资本董事长徐炜哲认为,以前主要做好研究和投资,现在方方面面都要投入精力,如市场、营销等。

  受访人士表示,“奔私”后投资理念最大的不同是从追求相对收益到追求绝对收益。这也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的原因,即能摒弃相对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标,更能长期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追求绝对收益。

  熊林表示,他最大的变化就是要从相对收益思维转变为绝对收益思维,管理私募产品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能力圈中能够把握住的机会,不用过多关注市场热点机会。因而绝对收益思路占比会更重,抓住能力圈范围的确定性机会,提高投资判断的确定性。另外,在投资策略上,需要考量系统性风险和机会,因而不会像公募产品一直维持高仓位。同时,在个股集中度上,不同于公募基金分散持仓的模式,私募产品持股可能相对集中、适度分散。

  清和泉资本表示,从公募转到私募后,单从投资角度来说,摒弃了相对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标,可以按照既定的选股体系和标准去执行。落实到策略的转变,第一,在公募时期更加关注成长,而现在更为注重成长的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第二,对个股的质地要求更严格,以ROE指标为例,他们希望追求组合平均ROE保持在15%以上,买入个股的视角也更长期。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私募追求绝对回报,淡化相对收益。投资策略上,首先,积极通过资产配置和对冲工具降低组合波动;其次,更加注重长期的潜在回报空间,摆脱短期排名的束缚,根据投资标的潜在回报率更加主动地调整头寸。

  刘大元认为,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对投资目标有更具体的要求,投资策略和方法要更加讲究纪律和定力。

  也有不少“奔私”者曾管理专户产品,投资理念可以“无缝对接”。朱龙洋告诉记者,原来在公募不仅管过公募产品,也管过年金、专户产品,年金及专户产品类似私募基金产品,强调绝对收益,强调波动和回撤可控,所以过去的策略一直还是有效的,就是追求中低波动下的较高收益。

  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奔私”对于不少公募基金经理而言,还是非常有吸引力。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由于公募的组织架构、投研决策机制、风控合规都相对更加完善,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也会将这些成熟的体系、机制带到私募,有利于私募行业的规范发展。

(房佩燕)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中国基金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