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致敬科技创新者 | 何圣米:把农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2022年03月04日 10:20:46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陈旦
2021年12月,何圣米在开化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给湖羊喂食芦笋秸秆。

  丽水庆元、衢州开化、台州黄岩、湖州长兴、四川广元、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贵州黔东南、宁夏石嘴山……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何圣米用双脚丈量土地,将足迹留在一处处山林田间。

  从事果蔬专业技术工作39年的何圣米,心系生产一线,奔波田间地头,实实在在解决农民生产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

  为农民打开致富门

  从杭州家中出发,先乘公交到杭州南站,再乘大巴到丽水,之后转乘中巴……一路辗转,何圣米每次都要花上8个小时以上才能抵达派驻地——庆元县荷地镇。

  “荷地镇是浙江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之一,镇政府驻地村海拔有1000多米,当时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在2005年担任驻荷地镇科技科派员的前一年,何圣米其实就已经担起了荷地镇的科技帮扶工作。

  “他们渴望致富,而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如果我们不作为,会耽误他们致富,必须要把他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何圣米一心想着让荷地镇的农民富起来,在深入走访调研后便开始开展工作。

  围绕“发展一个产业、培养一支队伍、拓展一个市场”的理念,何圣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了发展高山蔬菜的产业思路。又考虑到荷地镇常住人口大多都是老人,他首先选择方便种植的高山松花菜发展产业,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白天到各村实地指导生产,晚上就在村里组织菜农培训。

  从2004年到2007年,高山松花菜产业从荷地镇发展到整个庆元县,全县达到一万四五千亩的规模。“这个还是比较成功的,当时一亩松花菜也能卖个两三千元,跟原有水稻的效益比,已经翻倍了。”何圣米说。

  2007年,何圣米成了荷地镇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有了10万元的工作经费,便开始发展高山茭白产业。

  “2005年担任科技特派员后,我就提出发展高山茭白产业,当时大家意见未能统一,没有实施。有了10万元的经费,我就在杨桥村搞了一个100亩的基地,那里原来是冷水田,已经荒废了,种水稻种不好,但是种茭白还是比较理想的。”何圣米说,“我花了2万多买了种苗送给农户种,然后带着村干部和想要种植茭白的农户去考察缙云大洋高山茭白基地和杭州三里亭农贸市场,通过面对面交流,让他们对种植高山茭白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农民一怕种不好,二怕卖不掉。为了不让他们有后顾之忧,何圣米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做给他们看,编写技术资料、开展科技培训和田间指导教会他们种,并且组建专业合作社开辟市场销售渠道。

  从高山松花菜产业的培育到高山茭白产业的形成,何圣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11年,他因为长期路途颠簸伤到了颈椎,出现了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必须要做开刀手术,不得不暂停科技特派员的工作。

  从2004年到2011年,何圣米为荷地镇发展了高山蔬菜产业,培养了由懂技术会管理的技能型镇干部、种植技术熟练的高山蔬菜种植大户以及市场销售大户组成的队伍。高山蔬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荷地镇农业产业的一大亮点,这是何圣米为当地农民开启的致富之门。

  “乡镇干部觉得高山茭白能够发展,2009年开始在全镇推广,后来周边乡镇也都跟着种,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何圣米告诉记者,到2019年,庆元县高山茭白面积达到1.4万亩,产值上亿,茭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派驻荷地镇担任科技特派员的这7年,是何圣米工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先后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让企业“活”起来

  何圣米与开化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缘分,要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何圣米入驻开化县音坑乡担任科技特派员,负责对接这家经营严重亏损的企业。

  何圣米经过认真调研,帮助企业重新定位,调整种植结构,提出发展省工且适合规模经营的大棚芦笋产业。同时,他及时终止了葡萄、番茄、黄瓜等劳动力密集型且非优势产品的生产。

  2015年,开化县首个30亩大棚芦笋基地建成,逐年扩大大棚芦笋的种植规模,至2018年基地扩大到300亩,成为衢州市最大的大棚芦笋生产基地。

  由于基地的品种结构得到调整,基地的出勤工人从原来每天40多人逐步减少到20多人,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何圣米说,“2018年实现平均亩产量1600公斤以上,亩产值1.8万元以上,亩利润在1万元以上,企业扭亏为盈,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芦笋秸秆是草食性家畜的理想饲料,何圣米想把基地300多亩大棚芦笋产生的大量秸秆作为饲料利用起来。2020年,他在基地建设养殖棚舍并引进湖羊,把芦笋秸秆加工成羊的青贮饲料,既减轻了饲料成本,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利用羊粪作为芦笋的有机肥料,减轻了肥料成本,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2020年10月初,利用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买了100只湖羊种羊,到2021年11月卖掉了100多只,还剩下100多只,我算了一下,每头湖羊有1500多元钱的效益,企业觉得这个‘大棚芦笋-羊高效种养循环模式’非常好。”何圣米说。

  如今,开化菁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芦笋基地已经成为开化县现代农业的样板基地。“去年,我们总产值有800多万元,其中芦笋和湖羊的产值就有将近600万元。”负责人徐先进告诉记者,“何老师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我们这,给我们做技术指导,真的非常感谢他。”

  把足迹留在山林田间

  2008年,何圣米指导长兴县发展大棚芦笋生产,在水口乡建立首个大棚芦笋基地30亩,引进芦笋新品种,通过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使大棚芦笋产业在长兴获得较好的效益。在他的技术支持下,长兴县大棚芦笋产业发展迅速,至2019年全县发展大棚芦笋1.2万亩,产值超1.6亿元,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大棚芦笋产业基地。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何圣米作为浙江省派遣青川县灾后重建的科技特派团主要成员,主持科技部灾后重建项目“蔬菜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积极帮助青川恢复和发展蔬菜产业。经过5年的努力,何圣米帮助青川县建立大棚蔬菜示范基地8个,面积527亩,推广蔬菜新品种15个、新技术4项,开展科技培训18场次,培训农民950人次;总结出大棚蔬菜高效种植模式5个;年增产值780万元,年增效益400多万元;全县果菜自给率从30%提高到65%。

  从2003年到2010年,何圣米承担了省军区结对的科技拥军任务,每个月需要去省军区农副业基地一到两次,手把手指导培训,让基地的蔬菜生产得到了全面提升,还编写培训资料并且讲解授课,帮部队培养了一大批蔬菜生产技术能手和军地两用人才。

  2013年开始,何圣米担任黄岩区茭白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在茭白主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面积800亩,开展茭白新品种引进、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和茭白秸秆资源化利用等研究与推广。

  以前茭白秸秆弃路边及河道,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难题。如何循环利用这些茭白秸秆一直是黄岩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何圣米研究出茭白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堆肥、果园覆盖等,解决了茭白秸秆集中大量产生难处置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科技示范基地实现农药减量40%以上、化肥减量20%以上、茭白秸秆资源化利用率100%、茭白产品抽检合格率100%。黄岩区茭白产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浙江省茭白产业绿色发展的样板。

  39年间,何圣米始终如一,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如今,即将退休的他,依然扎根生产一线,把足迹留在山林田间,继续书写他兴产业、富农民的生动故事。本报记者 陈旦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