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1%左右。”1月17日,浙江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为开创全省科技事业新局面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会上提出,2023年,浙江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启动设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具体而言,包括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1%左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5%。
全力提升重大科创平台能级,浙江将实施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实验室+大装置+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年。争创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10家省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工程有序推进;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入轨运行,组建3家以上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北航杭州研究院、甬江理工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在急危重症、出生缺陷等领域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P3实验室建设。
去年,浙江省系统构建了“315”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围绕该体系,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浙江将制定完善三大科创高地15大战略领域工作方案,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鼓励10大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深入推进“双碳”、科技兴海、科技亚运等重大专项,部署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项以上。
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浙江将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全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科技领军企业10家。提高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覆盖率,深入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扎实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完善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覆盖面,技术交易总额超2000亿元。鼓励支持高校地方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和股权奖励总额增长20%。探索构建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圈,新增众创空间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
科技创新,县域强,则全省强。浙江将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新建省级高新区3家,争创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县(市)3个以上。积极推进湖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建设,支持杭州、嘉兴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实施山区26县科技专项10项以上,山区26县技术交易额增长12%。推进科技惠农富民行动,实施好农业“双强”行动等。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浙江将打造以战略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的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全年引进海外引才计划青年人才180名左右,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三类”人才85名,引进培养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5个、外国专家200名。深入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负担专项行动,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技人才600名以上。
此外,在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浙江也将不遗余力。争取国家开放创新生态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外国投资者在浙设立研发中心。新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30家以上,实施各类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加强与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争取一批新兴学科布局浙江,引进共建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同时,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积极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强基重大改革项目,推动“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创新范式全面破题。
回顾2022年,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和挑战,浙江省科技系统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加快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在空前考验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为全省大局的“稳”和“进”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4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3位,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到3.0%。
“到2027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甘玲 通讯员 王明月/文 陈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