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技术合同交易全省第一!余杭怎么做到的?

2023年09月14日 19:00:34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陈路漫 杨扬

  近日,浙江之科立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立强获知喜讯,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连续光学变焦技术的细胞内镜目前已经通过浙江省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并取得医疗器械检验报告,预计今年12月底前后可以获得注册证。

  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的生动案例,正在杭州市余杭区持续上演。今年1-7月,余杭区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60.3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与此同时,浙江创新馆、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余杭先后启动,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肥沃土壤。

  全链条公共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高放大倍率成像的电子内镜全部依靠进口,未来这款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的话,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60~70%。”王立强表示,公司的这款产品光学放大倍数达500倍,获得注册证后,将是全球第二个可以进行消化道黏膜细胞成像的电子内镜,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准确率将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之科立上自主研发的细胞内镜

  同样在余杭,良渚实验室研究员王永成,也带领团队实现了单细胞测序创新技术的落地成果转化,并成立了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20 Genomics)。“能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让研究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超乎了我的想象。”

王永成团队最新开发的微流控单细胞测序仪器

  目前,由其团队最新开发的新一代微流控单细胞测序仪器和试剂已经迈向市场。经实践证明,这款产品在技术上实现了超前,既能大幅度提高单细胞基因检出量,也能降低细胞活性的检测门槛,实现了全样本、全物种、全长捕获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具备足够实力参与临床应用。

  从核心技术开发到机器组装完成,王永成团队研究的项目涉及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工学等多个学科,他如何在这样的前沿交叉领域迅速出成果?这也得益于良渚实验室打造的全链条支撑的公共平台。

  传统的科研机构,由于场地限制,只能以“挤牙膏”的形式拓展实验空间。而良渚实验室不仅全力支持年轻人筹建自己的实验室,还打造公共平台和公共实验空间为科研及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王永成入职时,良渚实验室公共平台已经启用。“依托全链条的公共平台,我迅速投入了研发,没有任何耽搁。”

良渚实验室公共平台一角

  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已经有所体现。“从第二季度起,公司的销售额保持每个月15~20%的增长,预估今年销售额将达3000万~4000万元左右。”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OO董灵告诉记者。

  在余杭,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也为成果的转化按下了“加速键”。董灵表示,不论是生物企业还是医院,公司所在的未来科技城都具备充足的资源,而且相关部门也会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公司建立合作。“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作为‘邻居’,距离上近了,不管是设备的操作使用,还是人员沟通方面,都更加高效。”

  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之科立上是之江实验室首家孵化的技术创新公司,作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的队伍,王立强表示,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前期需要大量研发费用的投入。“好在实验室最初以现金入股的方式支持科研团队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实现了实验室、创始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合理的权益分配。”他表示,有了这些支持,研发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每年1亿元专项资金培育转化沃土

  为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余杭区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建设,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强化源头供给,健全成果转化体系,为研发团队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牢牢架起一座“铁索桥”。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余杭区充分挖掘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优势,构建了以人才为核心,科研侧创新供给为方向,企业侧市场需求为导向,平台支撑、中介服务、园区落地、金融赋能四位一体的“一心两侧双向四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余杭以超常规的举措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做优省四大实验室建设与服务保障工作,与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形成科研重器集群发展胜势。数字反应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7个项目列入全省创新强基工程;1~8月完成创新强基工程项目投资31.94亿元,居全市第一。

  为激发各方主体高水平创造科技成果和高效率就地转化的积极性,余杭突出政策引领,谋划《余杭区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意见》,从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建立转化项目孵化体系、促进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科技金融赋能转化等,形成20条政策措施激发成果转化热情,并明确每年专项安排1亿元支持100个成果转化项目。

  同时,余杭编制了《余杭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行动计划(2023—2025)》,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体系,吸引人才项目团队来余杭转化成果。《计划》显示,全区力争到2025年,新增孵化载体80个,新增物理空间500万方,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引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10个,实现技术交易额超600亿元。

  今年以来,余杭强化成果转化政策支撑,狠抓助企政策落实,已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2亿元,拨付区级科技与人才专项资金4.6亿元,惠及科技人才企业4287家次。

  如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余杭区重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引导和支持企业聚焦产业科技需求,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加速形成“雁阵式”科技企业梯队。同时支持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推荐7家单位创建2023年度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90家企业申报区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39家企业申报区级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杨扬)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