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追求真理,求实创新,心怀“国之大者”,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浙江3位科学家入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包刚和浙江大学教授王建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杜时贵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还有8位浙江籍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至此,已累计有浙籍院士425位。
包刚院士是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工程师学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他长期致力于数学物理反问题的基础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是该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发展了一般情形下波动方程反问题的整体稳定性理论,提出了求解麦克斯韦方程反散射问题的多频稳定算法,系统地建立了衍射光栅问题的数学理论。
王建安院士现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疑难疾病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创立、改良和完成了一系列最前沿、非开胸的经导管心脏瓣膜介入手术和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原创器械,多项重要技术在国际或国内领先开展,被多部指南、共识收录。牵头国际多中心研究,开创了冠脉功能学和腔内影像的直接对比研究,该成果显著提升了支架植入的精准性并减少了植入支架的患者数量,是第一个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主导心脏介入研究的中国人。以通讯作者在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过去的39年里,现任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的杜时贵院士都“钻”在同一件事里:研究岩体内滑移面抗剪强度,这也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核心技术。杜时贵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一等奖9项。在岩石力学领域,杜时贵也实现了从源头创新。例如,他成功破解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抗剪强度离散之谜;创立了本性抗剪强度理论,实现了抗剪强度精确获取“从0到1”的突破。他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套单台多尺寸抗剪强度试验装备并发明等精度分级测试抗剪强度的技术,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荷载差达到千倍级国家。
郑庆华院士现为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系绍兴嵊州人,从事大数据知识工程领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冯志海院士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绍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航天创新奖,主要从事航天防热复合材料技术和碳纤维国产化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
何祖华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系绍兴诸暨人,主要从事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研究,在广谱抗病机制与育种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抗病与产量性状互作的创新研究领域。
何宏平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华东阳人,从事黏土矿物学、矿物表面物理化学、表生成矿、早期地球演化研究,在矿物晶体生长理论、矿物表-界面作用过程、稀土成矿机制、矿物资源利用,以及地球初始氧起源等方面取得创新认识。
王海福院士是金华兰溪人,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概念弹药与高效毁伤技术、目标易损性分析与仿真技术、天基武器与空间攻防技术、空间碎片与航天器防护技术等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胡事民院士是湖州长兴人,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智能信息处理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研究,研制并开源了第一个我国高校自主的深度学习框架——计图(Jittor)。
唐菊兴院士系嘉兴人,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了30多项国家、省部级或横向项目的科研与勘查评价工作。作为一名科研、生产并行的科学家,他能够正确地评价地质特征,运用成矿理论来指导找矿,曾主持西藏雄村超大型铜金矿床等的勘查与评价,参与西藏驱龙铜多金属矿的勘查与评价工作。
夏强院士,籍贯浙江宁波,是著名儿童肝移植专家,我国儿童肝移植重要开拓者和领军者,在儿童终末期肝病诊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世界最大儿童肝移植中心,年完成量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5年生存率94%全球领先,引领我国儿童肝移植从几乎空白到世界领先。他突破儿童肝移植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中国儿童肝移植技术标准。
本报记者 叶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