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4日,由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主办的“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学术研讨会在浙商博物馆举行,来自省内政、学、研、媒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浙江民营经济的成就、挑战与未来展开深度研讨,为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浙江经验与智慧。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军,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勤劳智慧的实践写照,“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更凸显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将浙江民营企业家发展细分为五个时期,深入分析不同阶段企业家特点与企业竞争力变化。他指出,浙江民营经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但始终坚韧发展。为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繁荣,他提出理论、制度、政策三方面创新,强调要澄清资本等理论概念,明确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创新经济制度并支持各类创新,以创新夯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原院长刘亭以“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为主题展开演讲。他认为浙江虽有“杭州六小龙”,但传统生产力发展受限,新质生产力尚未成熟,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为此,他提出从人才管理、分配制度、新兴企业培育、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四方面入手,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文创新的三个全面创新,把创新创业创富人才的内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以响应、完成中央交给浙江的任务:挑大梁,做贡献。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部部长黄勇概括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的四大特点,即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从消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他从企业家、政府官员、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强调当前应把握总书记重视民营经济的契机,乘势而上,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迎来中国、浙江民营经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未来。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从五个方面深入挖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黑土地”,提出深谋远虑前瞻布局、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四系并发相互支撑、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的观点。他呼吁浙江应继续深耕厚植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黑土地,奉行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谢晓波指出当前民营经济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有效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并将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概括为充分发扬首创精神、实事求是有为担当、辩证处理政府“无为”与“有为”的关系等,他认为“杭州六小龙”的涌现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查志强围绕“更优营商环境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五个举措,即引导舆论环境、优化制度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打造营商文化,以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