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正以“未来硅谷”的姿态加速崛起。这片曾以城郊田野为主的土地,如今已汇聚7万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25%,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标杆。作为扎根于此的本土企业,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正新材”)以“高端电子基础材料和特种复合材料”为核心战略,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共同书写着AI赋能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国产替代的突破之路
华正新材的科技创新之路,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痛点。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先进IC封装及显示用BT封装材料”被认定为“国内首批次新材料”,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封装材料领域的垄断,更填补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空白。
该材料凭借低热膨胀系数、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吸水率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存储芯片、传感器芯片、射频芯片、算力芯片等高端领域。其核心技术——芳杂环结构类BT树脂的研发,将固化温度降低20%、吸水率降低30%,同时将铜箔剥离强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华正新材历时3年的技术攻关,通过特性类BT树脂共聚与固化技术、填料表面改性技术等创新工艺,实现了产品性能与批次稳定性的双重突破。
“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材料性能的微小差异都可能导致产品良率的大幅波动。”华正新材总裁郭江程表示,“我们的材料已通过多家头部终端厂商的验证,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目前,该材料已进入大型知名终端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为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除了半导体材料,华正新材在复合材料、膜材料等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多种优异性能的个性化复合材料产品,该产品具备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穿刺、高模量、中低温快速成型、多彩外观和无卤环保等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多款旗舰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件和后盖。
从智能制造到产业升级的实践探索
构建“材料+AI”的新质生产力
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AI技术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面向未来,华正新材正以“材料+AI”为核心战略,深化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协同创新。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5亿元研发资金,重点布局三大方向:1、高端材料国产化:突破高频高速覆铜板、高导热金属基板等“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2、AI驱动研发:构建材料基因库,利用AI算法加速新材料发现;3、绿色制造:对可降解可回收复合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开发,已在实验室实现重复利用。
郭江程表示,AI可以加速研发速度,通过AI建模,我们可以快速抓取一些基本的数据,根据材料的功能性需求,筛选出相对应的结构材料,并进一步进行选择和优化。举个例子,打钻孔时,每个钻孔都需要在特定的转速下进行控制,但钻头会磨损,磨损后,转速需要闭环控制才能打好孔。过去,我们依靠经验和检验来调整,但现在通过AI模型,我们可以根据阻力、电流消耗等数据,自动调整到同一标准,确保钻孔符合要求。这就是未来生产线上AI的最大价值贡献,它将带来公司运营和生产品质、效率的全面提升。
华正新材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正通过引入AI技术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之路。公司在华南、华东两大智造基地部署了MES、ERP、DCS等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从销售订单到生产排产的全流程自动化,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参数,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能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与未来科技城共筑创新生态圈
华正新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构建的“产学研用”协同生态。当前,未来科技城已形成以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未来健康为核心的“1+3+X”产业体系,汇聚了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以及菜鸟总部、vivo全球AI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
在这一生态中,华正新材与多家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例如,公司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聚焦高性能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等前沿技术;同时,借助未来科技城的AI算力资源,公司引入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材料配方设计,将研发周期缩短30%。
“余杭区会关注底层建设,也认同并执行围绕产业链进行招商,然后通过‘强链补链’来完善生态,未来科技城提供的也不仅是政策支持,更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郭江程强调说,“但‘强链’并不是简单地给企业补贴,而是要让企业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大家一起共创,把核心环节做到自主可控。”
这种生态优势在华正新材的“金属基板”专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专利通过金刚石膜与导电层的复合设计,将导热性能提升50%,同时保持优异的绝缘性能,可广泛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而这一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正是得益于未来科技城内多家企业的协同创新——例如,与灵伴科技合作开发的AR眼镜散热模组,便采用了该金属基板技术,实现了散热效率与产品轻量化的双重突破。
“华正新材的成长,是未来科技城乃至余杭区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未来科技城科创联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为企业提供‘阳光雨露’,共同推动新材料与AI技术的交叉融合。”
从城郊田野到科创高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华正新材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故事,正是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技创新的火花正点燃产业变革的引擎,而AI赋能的浪潮,则将引领中国制造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蔡家豪 通讯员 黄怡 杜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