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金华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宣传贯彻暨媒体见面会,就该法规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与解读。
金华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前50强,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态势强劲,但也存在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平台赋能不够、人才引育困难等短板。今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金华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着力破解制约创新的瓶颈,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长效制度供给。
《条例》将于7月1日起实施,共6章28条,主要呈现五大特色亮点:首创全链条创新闭环体系,系统性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实践、要素保障等四大环节的全流程法治保障体系;固化提升“金华经验”,将金华首创的“揭榜挂帅”机制写入法规,将“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做法制度化;精准破解创新堵点,力推首台(套)应用,支持“先使用后付费”激活成果转化,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权;学习借鉴“他山之石”,要求建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壮大科技中介力量;着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规定科技项目管理实行“一个周期最多查一次”、建立科技创新免责机制等。
牢牢扭住“牛鼻子”
日前,浙江大维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小东又添新荣誉——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深耕环保装备制造领域20余年,他深感企业要发展,必须把创新当主业。
“《条例》正面回应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创新‘松绑减负’‘加油助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在立法保障下勇攀科技高峰。”施小东说,公司将以《条例》为指南,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提升;围绕产业链短板,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搭好平台、建好团队、留住人才。
金华建设创新型城市,希望在企业、力量在企业。《条例》牢牢扭住企业这个科技创新“牛鼻子”,要求建立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金华积极提升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同时支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项目备案登记,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今年,金华将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25项、制造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27项以上。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金华将筛选一批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领航”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扎实推进“招小培优”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今年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0家;聚焦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电动工具、磁性材料、服装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全年计划打造未来工厂2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
让更多样品变产品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践,《条例》分别设置专章,释放政策红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作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管部门,金华市科技局将通过“转”“建”“投”,持续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体系。首先,让科技成果围着企业“转”,梳理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按区域和领域分类构建“成果池”,向企业有序投放,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一定期限,再约定付费事宜。其次,让科创平台围着产业“建”,强化“平台+高校+产业链+企业”合作,共建技术转化平台、战略性创新平台和功能型平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再次,让金融资本围着创新“投”,落实《金华市科技金融提能升级行动方案》,提供“股债贷保担”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推进创新积分制、科技保险、科创人才金融服务团等工作,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应用实践方面,《条例》创设性提出“建立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制度”。金华市经信局积极创新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等“三首”推广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例如,支持企业加大首台(套)研发力度,对新认定的国际级、国内级、省内级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联合财政、科技部门定期发布“三首”产品应用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产品,鼓励市属单位和重点领域“首购优先”等,全力破解“首创难、首试难、首用难”。
推动“两创”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条例》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平台、财政、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动“两创”深度融合。
“《条例》关于产学研协同、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规定,与研究院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执行院长寿旗扬说,该研究院着力打造产业协同新标杆,将以龙头企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国内外高校、市内科创平台及企业,组建中医药创新联合体,针对中药新药研发、质量标准提升等“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人才流动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引进了各类人才144人(全职86人),其中博士92人(全职35人)。“研究院科研人才的‘实验室智慧’,与金华康恩贝、寿仙谷等企业人才的‘生产线经验’若能深度碰撞,必将释放巨大创新能量。”寿旗扬说。为此,该研究院计划全面推行“双向派驻”机制:一方面,选派博士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深入生产一线破解技术瓶颈;另一方面,邀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产业教授”,输入市场需求与产业标准。
“今年,我们将深化人才互聘共培制度改革,鼓励支持科研人才和企业人才兼职兼薪、双边任职,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金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力争完成人才互聘共培500人以上,其中兼任“科技副总”不少于400名、“产业教授”不少于100名,把《条例》关于人才保障的规定落地落细,让产业有才可依、企业有才可用。
通讯员 杜晓萍 吕婕 吕承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