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地带,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创新版图上,一颗闪耀的新星正以无人机技术为支点,奋力撬动低空经济的广阔天地。重隼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创新先锋企业,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凭借其“无人机+ 机械臂”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在影视拍摄、光伏吊装、反制系统等多个领域成功撕开市场缺口,更以高达2 亿元的天使轮融资,赢得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成为新质生产力浪潮中熠熠生辉的典型样本。
“我们的机械臂无人机绝非简单的设备拼凑,而是对低空作业物理边界的一次大胆重构。”重隼智能科技联合创始人陈涛在实验室中,一边向记者热情演示,一边娓娓道来。只见一台搭载六轴机械臂的无人机,如灵动的舞者般精准悬停于模拟光伏板上方,在短短0.3秒内,便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组件抓取与安装,误差更是精准控制在毫米级。这项技术已在甘肃酒泉光伏基地大显身手,使单日吊装效率大幅提升40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65%,宛如一场低空作业领域的效率革命。
而重隼智能的反制系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杭州亚运会安保演练的紧张氛围中,重隼研发的“天网”系统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在10公里半径内展现出惊人的拦截能力,成功率高达99.7%。即便面对以300km/h高速飞行的穿墙无人机,它也能在0.3秒内迅速完成电磁压制与物理捕获,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并非简单的防御工事,而是低空经济‘交通规则’的制定者。”陈涛指着全息投影中那栩栩如生的三维攻防模拟图,目光坚定地解释道,“当无人机保有量突破千万级大关,没有安全底座的产业就如同空中楼阁,摇摇欲坠。”
这种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创新能力,源于重隼智能团队深厚的专业底蕴。创始人蒋正豪带领的研发团队中,70%的成员拥有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背景,他们如同怀揣梦想的探险家,在科技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更是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将仿生机械臂的柔性控制精度推进到0.01毫米级,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截至2025年 5月,公司已精心布局10项发明专利,其中“基于AI轨迹预测的反制算法”更是凭借其前瞻性和创新性,被纳入国家低空安全标准草案,为行业发展贡献了重隼智慧。
重隼智能的爆发式成长,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精心构建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密不可分。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区的核心引擎,这片仅3.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新活力如泉涌般喷薄而出。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宛如四座巍峨的科技灯塔,为重隼智能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助力其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则慷慨地开放神经接口技术中试平台,为企业的技术转化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形成了“基础研究- 技术转化- 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未来科技城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是物理空间。”陈涛特别提到园区内的“低空经济特区”,眼中满是感激与期待。在这里,超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为企业提供了极端环境测试的绝佳条件,让产品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经受住考验;梦想小镇枢纽型无人机垂直起降场的空域审批绿色通道,如同为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空的便捷之门,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与迅蚁网络、零零科技等企业共建的“低空物流联盟”,更是形成了一个覆盖研发、测试、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
站在南湖未来科学园8 号楼的落地窗前,陈涛满怀豪情地指向远处试飞的水上垂直起降无人机,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到2025年底,这里将形成‘研发- 制造- 服务’的千亿级低空经济集群。”根据未来科技城的精心规划,这里将建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标准化示范区,重隼智能的反制系统、迅蚁的物流无人机、程天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城市治理、应急救援、文旅娱乐等领域的立体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改变。
本报记者 蔡家豪 通讯员 朱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