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打造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浙江样本”:《关于金融支持 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落地浙江的实践路径

2025年09月11日 17:11:36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胡振华
        □胡振华
        2025年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构建一个精准、高效、全方位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金融生态系统。该文件统筹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系统性地提出五大方向:一是提供多元化且精准的信贷支持,要求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二是拓宽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市场化方式融资;三是强化保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功能,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新型险种;四是便利跨境融资与投资的外汇管理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五是加强银行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与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处置机制。用够用足这个文件的改革措施,是浙江省金融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的一个契机。

  一、探路先行:浙江新型工业化金融困局

  浙江省作为数字经济的高地,在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战略引领者与创新样板的角色。浙江,尤其是杭州,依托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成功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浙江已初步形成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其核心正是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代表——"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然而,浙江以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和轻资产科技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与传统金融服务的供给模式之间存在多重矛盾:①重资产的信贷政策与高智企业轻资产配置的矛盾;②偏好短期流动性的金融体系与倾向长期大额资本投入的企业需求的矛盾;③多元融资渠道的高门槛与企业认知能力不足的矛盾;④金融产品创新与审慎风险监管的矛盾;⑤供应链金融发展对核心企业的高度依赖与其意愿不足的矛盾。

  这些难题具体表现在:银行信贷仍过度依赖抵押担保,信用贷款占比偏低;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度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金融工具发展滞后;跨境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程度与企业全球化发展需求不匹配等。这些结构性矛盾无疑是浙江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须逾越的金融鸿沟,亟待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三方以《指导意见》为思路,共同破解。

  二、引金融活水,灌实业之田:企业需先挖好“自身渠”

  对于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动等待绝非良策,必须转变为政策的主动响应者和资源协调者。企业应深入领会《指导意见》及地方配套政策,敏锐捕捉政策导向,积极将自身发展战略调整至资源重点扶持的领域。企业可重点关注浙江省提出的“未来工厂”、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重点方向,主动对接相关政策支持。

  苦练内功是构建融资能力的基石,建议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金融机构的融资信心。企业需建立清晰、合规、透明的财务体系,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积极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将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资产”,努力成为一个值得被投资的优质主体。

  企业应积极参与政府搭建的银企对接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展示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建立互信合作关系。政府虽提供了活水与渠道,但企业自身必须挖好“沟渠”,做好承接金融资源的全面准备。企业可以主动与金融机构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学习并运用除传统贷款以外的多种金融工具,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等。

  三、从“不敢贷”到“精准投”:金融机构服务新工业的破局

  对金融机构而言,其使命在于吃透《指导意见》的核心精神,并将其与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和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深度融合。金融服务必须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环节”三个维度实现精准聚焦。破局的关键在于实施差异化信贷管理,建立针对科创企业的技术流信用评价模型,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从根本上解决对轻资产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难题。

  建议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事业部,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提升对新兴产业的理解和服务能力。金融机构需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企业早期阶段,与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VC)合作开展投贷联动;在成长期,提供项目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等服务;对于成熟期企业,则提供上市辅导、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ABS)等高端金融服务。还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创票据、人才贷款等创新产品,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

  四、完善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政府打通金融支持“最后一公里”

  在这场深刻的产融变革中,政府角色至关重要,其定位应是生态构建者、风险分担者和改革护航者。政府的核心作用并非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打通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工业化领域的“最后一公里”。

  首要任务是制定清晰的产业金融框架,建立跨部门(经信、科技、财政、金融监管等)协同机制,实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无缝对接与同向发力。具体可建立浙江省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政府需着力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发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行科技保险补贴等方式,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

  支持保险机构与中试机构合作创新型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保险业务,充分发挥科技保险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数据资产安全提供风险保障。

  将浙江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打造为新型工业化专项担保平台,提供增信分险服务。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完善产权估值与交易、优化金融综合服务。加快浙江省知识产权估值和交易中心建设,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估值难、处置难问题。

  五、三方协同,精准滴灌:浙江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的《指导意见》,为金融系统支持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顶层设计与行动纲领。对于浙江而言,这既是重大政策机遇,更是沉甸甸的改革责任。浙江的实践表明,破解新型工业化的金融困境,无法依靠任何单一主体的单打独斗,必须构建一个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协同、良性互动的共生系统。

  政府的“有形之手”在于优化环境、分担风险、引导方向;金融机构的“灵活之手”在于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精准赋能;企业的“无形之手”在于聚焦创新、练好内功、主动融合。三者同频共振,形成合力,疏通资金通往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的“毛细血管”,引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浙江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展望未来,浙江应继续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活跃、数字技术领先的优势,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可在以下几个领域寻求突破:一是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风控水平;二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功能;三是推进跨境金融创新,支持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四是健全政策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的协同性和落实的一致性。

  通过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贡献一份鲜活的“浙江样本”。

  (作者系温州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