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族记载和英国地图上,它一直被称为‘North Saddle Island’(北马鞍岛),我从未找到‘花鸟岛’。”站在浙江舟山嵊泗花鸟灯塔下,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灯塔总工程师、英国苏格兰籍工程师韩德善曾外孙女菲莉西蒂·索默斯·伊芙(Felicity Somers Eve)道出了此行前的困惑。这个看似微小的地名差异,却是一道横亘在中英百年历史之间的文化鸿沟。
近日,在“档案回家——韩德善花鸟灯塔设计手稿归源”活动中,作为伊芙舟山行翻译的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姚艳波老师,凭借专业的历史文化知识,解开了这个谜团,从准确翻译地名入手为中西交流架起了理解的桥梁。她陪同伊芙参观花鸟岛灯塔陈列室时,不仅和她一起辨认出展出的手稿中有韩德善的私人信件,更从韩德善的手稿解读到,灯塔的建造离不开当地中国人的辛勤付出。

“文献是文化遗产的载体,但语言的局限常常阻碍资源的互通,”姚艳波说,“只有准确辨认这些外文手稿,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真正可用的研究资料。”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英国17—19世纪来华航海日记书信整理、翻译与研究”的主持人,姚老师深切感受到文献对于研究的价值。
对她而言,翻译远不止于语言的转换,更是认知与情感的对接。“地名的背后是历史、是文化。让伊芙知道她曾外祖父设计的灯塔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理解‘花鸟’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是建立真正文化共鸣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姚艳波的建议,伊芙在捐赠仪式上用“你好嵊泗,你好花鸟”开场。这句问候,让仪式超越手稿捐赠,成为一次真诚的文化致意。
活动中,伊芙还参观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览和鸦片战争纪念馆。她聆听了二战期间舟山渔民冒着日军扫射英勇救援英军战俘的故事,深受触动,并分享了朋友亲历的历史。“舟山有灯塔的故事,也有渔民救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向不同文化的人准确、生动地讲述清楚,本身就是一种翻译,”姚艳波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故事‘讲对’并‘讲好’。”

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深度参与,是高校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学院领导表示,这次实践印证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的价值。“姚老师的工作表明,外语人才不仅要懂语言,更要具备跨文化沟通与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据悉,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依托学校海洋特色优势学科,培养“外语+海洋”复合型人才,加快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同时依托学院海洋文本翻译中心研究力量,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加强对海洋外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推动外语人才培养从课堂走向现实,让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真正成为海洋文明互鉴的灯塔。
通讯员 沈家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