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精准防治还他们“看得清的权利”

133 万余名白内障患者直接受益
2020年01月21日 10:31:49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林洁 马宇丹

  本报讯 针对白内障发病机制不明、复杂白内障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及国内外精准白内障防治水平差距悬殊三大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带领团队历经11年的攻关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我国白内障防治水平全面提高。近日,该团队“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早在2002年起,团队便开始收集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并对其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随着新技术的更迭,项目组先后运用候选基因筛查法、连锁分析、基因芯片、外显子测序等科研策略,成功鉴定并在全球首次报道先天性白内障新突变位点24个,占目前所有先天性白内障新突变的1/30,拓宽了现有的先天性白内障突变谱。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选取了58个遗传突变进行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晶状体蛋白错误聚集和折叠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关键机制,而蛋白质聚集又与晶状体内一种叫做羊毛甾醇的物质相关——当羊毛甾醇合成受阻,晶状体内的蛋白就会发生异常聚集。

  羊毛甾醇可有效逆转晶状体蛋白聚集,但这种化合物会参与胆固醇合成代谢,且脂溶性活性低,无法成药,必须研制替代物。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以羊毛甾醇为先导化合物,对多个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合成了34个新分子实体。

  为进一步评估新分子实体对人类白内障治疗作用,项目组发明“荷包蛋”法,即通过人尿液细胞来源iPSC体外诱导成具有和人类晶状体类似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再生晶状体。

  基于这个研究平台,团队对合成的34个新分子实体进行实验评估,筛选出5种分子化合物,可有效逆转白内障相关蛋白聚集。其中C35的药效更是喜人,高于羊毛甾醇100倍,且无生理毒性,成药前景广阔。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被称为‘眼科的达芬奇’,是人工智能与激光的强强联手,两者结合代替白内障医师完成撕囊、劈核和矫正等眼部精准操作,具有显著优势。”姚克介绍。

  面对硬得像核桃的白内障,传统手术是用大量超声能量将其震碎,极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严重者甚至需要角膜移植。团队基于飞秒激光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特性,在国际上首次将其运用到硬核白内障手术,将角膜内皮损伤率从老手术方法的19.96%降低至7.85%,同时使视力恢复时间从3个月减至1个月。在飞秒激光精准技术的基础上,团队实现了前囊膜零撕裂,突破了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瓶颈。

  除了率先利用先进的飞秒激光设备和技术,团队更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率先关注到术后干眼问题,并提出围手术期干眼防治策略;发现飞秒激光切口易导致更高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并为设备公司开发适合亚洲人眼睛的新型负压PI吸引环以及具有更优化参数与模式的全新软件提供了依据。

  此外,姚克带领团队首创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和熔融—冷凝技术,成功制备出4种可有效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后发障的新型人工晶状体,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 项,另一项已通过CFDA注册检验,具有重大临床转化价值。

  与此同时,团队和国内主要眼科企业合作,研发超声乳化仪、手术显微镜、人工晶状体和手术器械,打破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幅度降低手术成本,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使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36亿元。

  目前,白内障精准防治技术应用于包括全国眼科排名前十医院在内的73家医院, 133万余名白内障患者直接受益,并通过其中50家三甲医院进行技术再辐射,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马宇丹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