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刘世锦建议: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2020年05月25日 10:03:1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常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下一步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应当提出并力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用十年或略多一些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

  201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两项标志性历史成就,一是经济总量达到百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二是人均收入超过一万美元。刘世锦认为,振奋之余,也要有一些清醒: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就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徘徊,甚至又掉了下去。二战以后,100多个经济体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刘世锦指出,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挑战甚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下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深度衰退,日子最不好过的就是处在中等收入水平之下的低收入人群。按照现行统计口径,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三口之家一年收入处在10万到50万人民币的人群。目前我国这个群体有4亿人左右,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低收入人群还有近十亿人口。

  为此,刘世锦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应当提出并力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用十年或略多一些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

  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目标?刘世锦表示,首先,低收入群体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高速转为中速,但基数大,每年增量仍然位居世界前列,靠的主要是内需,其中最大的内需就来自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有个说法,十亿人尚未坐过飞机,五亿人尚未用上马桶,他们坐上飞机、用上马桶,内需就源源不断出来了。”

  另一个原因是,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后,有利于社会稳定。过去人们较多关注有些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动荡,从近些年美欧的情况看,即便进入高收入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依然可能催生民粹主义,导致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现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远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刘世锦认为,重点不是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如果蛋糕做不大,特别是抑制了最具创造性那部分人的活力,结果只能是普遍贫穷。”基本思路应当是促进机会均等,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使每个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缩小收入差距。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一是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对低收入人群就业最多的中小微企业,财政政策要减税降费,货币政策要定向投放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稳增长首先和重点是稳消费,应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无太多限制的消费券或直接货币补贴。这种补贴不能走样子、下毛毛雨,要使低收入人群有获得感。

  二是脱贫攻坚不动摇、不松劲。农民进城是最大的脱贫。要加快农民进城落户,提供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安全感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加大国有资本转入社保体系的力度,缩小社保资金缺口,增加社会安全网的强度。这次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短板,政府投资要更多投向这些领域,补上历史欠账。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使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冲击下的低收入人群更有能力找到工作,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韧性。

  “我国距离国际上所说的高收入社会门槛越来越近了。我们所需要的,是每个人都有发展机会、都能发挥智慧才能、都可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大量低收入人群‘被平均’到高收入行列的社会。”刘世锦强调,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确实很有难度,但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依托制度优势和发展机遇,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

(马常艳)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