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一粒种子打响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08月02日 10:39:00 来源: 作者:

        超高产迟熟中籼品种‘科字六号’全生育期155天左右,而荣获1983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的新品种‘原丰早’成熟期提早45天左右,有效缓解前后作之间季节矛盾。图为主要育成者王汀华(中)、王贤裕(右)、孙漱芗在考察品种特性。(资料照片)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的辐射中心,一台γ辐照装置刚刚完成水稻种子辐射诱变工作。

  50年前,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前身-——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辐射育种研究组王汀华、王贤裕、孙漱芗、宋永贵四人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原丰早’亲本——超高产迟熟中籼品种‘科字六号’,经钴-60-γ射线3.5万伦琴辐照干种子得到M1 代。“一般水稻育种都是用杂交方式,辐射育种技术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通过辐射产生基因突变,品种性状稳定得比较快。”退休研究员孙漱芗说。

  1972年,M2代用14400株单本大群体种植,对早熟突变株抽穗期挂牌作标志,获得比原亲本早熟45天的4个突变单株,随即到福建同安进行秋繁鉴定加代。经观察记载,其中1个株系表现早熟、高产、综合形状优良。当年就到海南崖县(今三亚市)反季节种植加速繁育种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浙江、太湖流域一带,复种指数高,双季稻和三熟制比重大,前后作之间季节矛盾紧张,加上当时推广的晚季杂交水稻生长期较长,籼型杂交稻后期不耐低温,迫切需要一个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早籼稻品种与之配套,‘原丰早’早熟、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广,就是杂交晚稻的理想前作。” 今年88岁的退休老师王贤裕回忆说。

  1974~1975年,‘原丰早’在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广泛进行品比试种示范。经试验,结果显示‘原丰早’比对照种‘二九青’增产15.2~17.4%。1976年,在平湖全塘乡星华大队连片种植604亩,平均单产1134斤。之后,‘原丰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沪、湘、鄂、浙、皖、赣六省一市得到推广。到1988年,‘原丰早’累计种植1.4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50~75亿公斤。

  1983年12月,国家发明奖评选委员会授予“利用原子能辐射引变育成水稻新品种原丰早”项目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种在浙江,创芯未来”。浙江省持续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培育出了一大批全国领先的优质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5月17日,由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多项成果亮相种业博览会,引人关注。(蔡希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直接关乎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种子改良史。每一次种子上的突破, 都给农业带来革命性变化,让老百姓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六五”开始,浙江就高度重视种业科技创新。“六五”期间,浙江先后成立晚稻育种攻关协作组和早稻育种攻关协作组;1988~2004年,浙江又先后设立“8812” “9410” “0406”专项,分别开展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联合攻关、早稻优质化育种联合攻关以及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专项。

  2012年,浙江省科技厅、省财政设立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水稻、旱粮、蔬菜、畜禽、水产、竹木、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等12个产业领域育种攻关,每年投入财政经费6150万元,持续稳定支持新品种研发。

  2016年,按照“统一部署、整体设计”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凝练方向、整合资源,聚焦粮食、蔬菜、果品、茶树、畜禽、水产、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9个产业领域,浙江持续开展“十三五”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工作。

  多年来,育种专项围绕挖掘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突破育种关键共性技术和选育一批优良新品种等重点任务,不断强化协同攻关。目前,育种专项已成为浙江农业领域科研创新管理的一张“金名片”。

  种质资源是开展育种工作的基础。从2012年起,浙江就开始陆续从国内外收集整理了一批具有遗传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共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4800份、创新种质材料1287份,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水稻、旱粮、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查询系统,建成了一批种苗园、保种场和基因库。

  “十三五”期间,浙江育成新品种388个,其中国家审(鉴)定33个、省审(认)定266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85件。截至2020年,浙江共有26个品种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占全国的19.5%;青花菜新品种进口替代贡献率达50%,番茄、菜用大豆新品种已部分替代进口品种;育成通过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7个,同期居全国第三。

  目前,一大批选育的农业新品种已经成为全国或各省市的农业主导品种,在省内外实现大面积推广。例如,育成的黑木耳新品种在南疆干旱地区以果树修剪枝条为基质栽培成功,被阿克苏地委列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万亩亿元”工程;绍兴鸭配套系、浙系长毛兔生产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占有率第一;育成的常规稻品种省内覆盖率100%,杂交稻覆盖率97%;自主育成的蔬菜新品种占全省主推品种的82%以上。

  聚焦种子芯片,浙江还研究了一批育种新技术。“例如,在杂交稻中建立无融合生殖体系,得到杂交稻的克隆种子,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交种基因型,彻底颠覆传统育种及种子生产程序,建立并优化无融合生殖体系,探索未来育种模式,为我国抢占世界农业科学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先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突破。”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育种专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其中“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多年实践证明,育种专项的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是科学且行之有效的。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浙江将围绕水稻、旱粮两大战略产业和蔬菜、果品、茶树、畜禽、水产、林木、花卉、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落实和资金链保障为途径,组织开展联合协作攻关,全面提升浙江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种业企业竞争力和良种供应保障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浙江力量。

  (见习记者 陈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胡培松
 

  “农业新品种已步入智能育种(BT+IT)时代,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前沿高新技术可持续推动传统育种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了育种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希望浙江尽早谋划前沿高新技术联合攻关,加强种业兼并整合,建设‘浙江省种业集团’,同时,高度重视种质资源利用研究,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上,设立‘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规模化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专项。”

  

[编辑: 王琦琦]
(本文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