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致敬科技创新者 | 王金良:为东西扶贫协作架起金桥

2022年04月15日 10:30:54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楼昊

  看着漫山岗的茵红李树,四川省屏山县锦屏镇叙屏茵红李高标准基地负责人田玉英不禁感慨:“茵红李种植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多亏了浙江海盐县首席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王金良。”

  屏山县茵红李种植面积共12万亩,涉及2.5万户茵红李果农。这得益于王金良和屏山本土专家的积极探索,东西部协作促成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发展新模式,全县种植茵红李的400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成就一段千里“茵”缘

  2018年,王金良选择以屏山县为根据地开展扶贫工作。那一年,他已经55岁,在农技线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是可以慢下脚步喘息一下了,为何还要选择到屏山县开展茵红李产业科技扶贫?

  动力源于初心。

  2018年10月,王金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号召,受邀到东西协作扶贫对口县——屏山县讲了一堂农业技术培训课。

  彼时,屏山果农还按照传统方式种植,导致茵红李果型小、口感差,行情最差时1公斤只能卖6角钱左右,果农一年的收入连温饱都难保障。

  课间互动环节,屏山村民争先恐后与他交流:“王专家,今年我们茵红李遭惨了,便宜都没人买,帮我们想想办法嘛!”“王专家您不要走了,帮帮我们!”……

  看到村民们那一双双满怀期盼的目光,王金良心头顿时波澜四起。课后,他从海盐县政府援川干部得知,全县2.5万户果农,有4000多贫困户,如果茵红李持续滞销,还会有更多的果农返贫,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提起笔,向党组织写了希望参加屏山县扶贫工作的“请战书”。

  其实,那时候王金良自己也很难。他开过刀、患有高血压,当时脚踝刚受过伤,如果留在屏山天天翻山越岭,身体能扛得住吗?听不懂当地方言,与果农的交流有障碍怎么办?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一家妻儿老小,老母亲体弱多病,更是离不开他的照顾。

  对于自己的行为,王金良有一个朴素的解释:“我是一名老党员,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应该战斗在第一线。有困难就想办法克服,知难而退不是我的性格。”

  做大一枚“致富果”

  在屏山挂职的第二天,王金良便上山下乡调研,一连十几天跑遍了屏山县主产茵红李的10个乡镇。白天拖着伤腿跋山涉水,晚上笔耕不辍挑灯夜战。提出实施《东西协作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项目,得到了屏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要求尽快在全县推开。

  茵红李要打一个翻身仗,品质提升很重要。当时果园里的茵红李直立旺张,高的有三四米,披头散发,无效枝叶太多,果子虽然结得多,但果形小,品质不好,很难卖出好价钱。

  第一步,修剪整枝。

  王金良向果农们发了两次告知书,要求主动控产百分之三十。

  但果农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修枝疏果就像割他们的肉,议论声、质疑声、反对声一片。

  “我们祖祖辈辈在屏山种茵红李,一直以来都在想方设法增产,现在突然要减产,这怎么行嘛?”

  “是啊,如果失败了,专家拍拍屁股走人,我们怎么办?”

  “浙江也产茵红李吗?那里的经验在这里行得通吗?”“专家毕竟是外地人,一个外地人凭啥子上门要我们这么做?”有人甚至怀疑王金良出的是“损招”。

  为了让村民们信服,王金良走村入户巡回宣讲,跑断腿,磨破嘴,苦口婆心。

  锦屏镇万涡村贫困户黄天金一家5口人,种了7亩茵红李只卖了2万元,连续几年没效益,债台高筑,他的态度最有代表性:“多一个鸡婆多一个蛋,我不剪,看你咋个办!”

  面对困难,王金良没有打退堂鼓。他下决心建立基地做好示范,让他们眼见为实。那一年,王金良利用扶贫资金建立了6300亩茵红李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创建茵红李生产技术标准。上千户果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茵红李示范基地。

  为了让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王金良与当地农技专家一起,制作了茵红李技术管理模式图,把所有的技术集合在图上,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成立了专家服务团队,组织农技推广大讲坛,向合作社社长、作业能手、农户等进行现场培训演示。

  就这样,王金良一天又一天跑在山间,一遍又一遍做各种思想工作,一堂又一堂举办农技大讲坛。当地果农渐渐被王金良的真情打动了,加之示范基地里的茵红李长势喜人,他们纷纷主动拿起剪刀,将自家田地里多余的茵红李树枝修剪掉。

  随着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茵红李接近成熟,王金良又谋划起小果子成熟后的大营销。在他的提议下,屏山建立了“县级农合联+同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果农)标准化生产,积极提供农资配送、生产记录等服务。

  2019年,63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里的1050户果农增收8200万元,240户贫困户脱贫;高标准示范基地引领全县茵红李控产提质增效,屏山茵红李总产量从前一年的10万吨下降为7万吨,产值却从3.5亿元提高到5亿元,全县茵红李增收1.5亿元,带动2500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脱贫。

  开启一把“金钥匙”

  2020年2月,屏山县提前实现脱贫摘帽,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刚刚步入正轨的屏山茵红李带来严峻的挑战。王金良先后远赴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域,进商场超市、对接配送中心、跑大型水果批发市场,签订订单茵红李2.5万吨。并组织了县长代言、奥运冠军代言、标准化基地连线直播、茵红李树王拍买等一连串销售创新活动,打出屏山茵红李知名度。

  为了打开销路,他请专人开通屏山茵红李线上销售渠道,果农在家点点手机,订单就能接踵而来;在核心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产品信息追溯到农户;请网红主播直播带货,8分钟销出1000多单,每公斤卖出50元的好价钱……

  2020年,屏山茵红李总产值6.6亿元,增收3.1亿元。2021年茵红李总产值8.2亿元,增收4.7亿元,三年茵红李累计增收9.3亿元,茵红李成为了当地的“致富果”。

  三年屏山扶贫的经历,让王金良对于如何助推西部农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内生动力先天不足,而发达地区市场购买力是源动力,中间巨大的经济落差存在巨大的发展势能。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西部地区要对标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构建全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传导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形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带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王金良说。

  2020年9月,为巩固屏山县脱贫攻坚成果,王金良创建了屏山县山海情劳务专业合作社,全产业链开展生产作业、劳务协作、品牌销售、农资配送、信息技术、文化赋能等全程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带来劳动力转移、技术装备提升、生产作业分工、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诞生,加快向现代农业结构形态演进。

  去年11月,在王金良的推动下,“李产业联盟上海销售办事处”在上海发起成立,依托专业平台,促进茵红李优质果品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市场的销售。据介绍,从2022年冬季开始,李子产业联盟将扩大到云贵川地区的“四月李”“蜂糖李”“五月脆”等区域特色品种200万亩。

  “‘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西部地区农业转型的实例操作系统,是开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我要把这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转型模式拓展到四川其他山区乃至整个西部。”王金良说。

  本报记者 楼昊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