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难报销的局面正在彻底改变。在国家医保局7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可以报销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约80%的创新药在上市两年内便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过去医保目录调整周期最长为8年,当前医保目录已经建立了每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相关政策对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给予了倾斜,并建立了覆盖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支持机制。
支持创新药纳入医保的“组合拳”实施以来,5年内新上市药品在当年医保目录新增品种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2%提高至2024年的98%。黄心宇介绍,创新药谈判纳入医保目录后,多数实现了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双攀升。
国家医保基金在创新药支出方面持续“加码”。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介绍,截至5月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医保基金支出已达4100亿元,带动药品销售金额超6000亿元。
越来越多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提升了群众用药保障水平,促进肿瘤等重大疾病诊疗情况不断改善。中国抗癌协会分析数据显示,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已从十年前的33.3%提升至2023年底的43.7%,相当于每年多挽救50万患者生命。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药可及性,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鼓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药品配备或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不得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配备使用。
用药政策也对创新药进一步“松绑”。除了可不受药品品种品规的相关限制,创新药使用超过病种支付标准的,也可申请特例结算。王国栋解释,新出台的若干措施提出,对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创新药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调整病例支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