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产业  -> 正文

一生只做一只饼!“桥墩门”慢哲学书写品牌传奇

2025年07月09日 09:03:32 来源:温度新闻 作者:夏晓腊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温州苍南的一家老字号——桥墩门月饼,正以独特的“慢哲学”书写着品牌传奇,第四代传承人王世元用“一生只做一只饼”的极致专注,将传统技艺淬炼成非遗IP,又以骑行中国的壮阔人生,诠释着温州人“既守根脉,又行万里”的创新精神。

  从南货店到非遗IP的品牌突围

  “桥墩门”的故事源远流长,始于王世元的曾祖父王显南。1918年,在桥墩卅七街的“王长茂南货店”里,一款以桂圆、蜜饯为馅的“芝麻饼”诞生了,这便是桥墩月饼最初的形态。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王世元放弃“铁饭碗”,携妻儿在温州市区西城路教场头12号开出了第一家“桥墩月饼店”。凭借王世元的文人情怀,他将月饼变为文化媒介。王世元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由书法家陈忠康老师题写的“桥墩月饼”作品向记者介绍当年和许多文人朋友交往的点滴。1997年以来,他也先后注册了“桥墩”“桥墩门”商标,使得桥墩门月饼从市井点心逐渐升级为文化符号。

  2013年,王世元正式成立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开始迈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阶段。如今,公司位于苍南县灵溪镇,已发展成占地10来亩、年产值几千万元的苍南农业龙头企业。

  非遗技艺的“守”与“破”

  王世元作为月饼界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传统的坚守近乎执拗。桥墩门月饼最大的特色是古早味和纯手工。即便订单激增,他仍坚持手工揉面、包馅,“机器做的饼皮没有温度。”每年中秋前的一个月,厂房里老师傅们的手指翻飞如蝶,芝麻、五仁、鲜肉的香气交织,这一场景已重复了三十余年。

  但守艺不等于守旧。王世元每年坚持研发1-2款新品:黄精桑葚饼融入了药食同源理念,陈皮水果馅则瞄准年轻群体。“传统五仁是根,但新口味要让百年老味持续焕新。”如今,“桥墩门”月饼已拥有近十种口味,斩获多项行业大奖。

  在他的执掌下,浙江桥墩门食品有限公司名声鹊起,但厂房每年仅启用一个月。其余时间,王世元拒绝多元化经营,坚持“一生一饼”:“别人说我浪费,可匠人需要时间沉淀。”

  “月饼匠人”与“骑行侠客”的双面人生

  若以为王世元的生活只有月饼,便小看了这位“非遗江湖”的侠客。令人称奇的是王世元的“双面人生”:每年月饼季结束,他便化身骑行侠客。2006年,他独自从苍南出发,17天时间,骑行2100公里,到达北京。此后的每一年,王世元便用车轮丈量中国大地:北至漠河、南抵海南、西达喀什,四次进藏……在他的骑行地图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骑过的路和踏遍的山河。

  2025年初,57岁的他更是独自骑着摩托闯上青藏高原,18天,5680公里,在风雪中与经幡共舞。摩托车穿越滇藏线时,不小心车轮打滑,连车带人摔了一跤,好在只是皮外伤,可是摩托的链条却断了两截。王世元一路推着摩托,寻求帮助,摔车修链的惊险与100元小旅馆的孤独,他淡淡地笑称为“享受”。“做月饼是收敛心神,骑行是放空自己。”王世元说,孤独的旅途让他更懂“匠心”二字的重量。

  “做饼要专注,人生要开阔。”王世元说。今年中秋后,他又将启程“走西口”,这次要从内蒙包头出发骑行至山西。这位非遗匠人用车轮丈量山河,却始终将根扎在桥墩——正如“桥墩门”月饼,既是守艺的丰碑,亦是创新的注脚。

  (记者 夏晓腊)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温度新闻)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