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娥六号月壤四项研究成果发布——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2025年08月04日 17:08:1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沈慧

  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中国科学院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四项研究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过去,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主要来自阿波罗计划的采样。如今我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得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正不断颠覆和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表示。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相同?关于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都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此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通过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科学成果。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这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增强,这意味着月球活力并非传统认为的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表明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的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这可能指示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随着更多“一手数据”的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