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社评,《南京照相馆》凭借一路上扬的国内票房成绩登顶上个周末的全球票房榜,美国知名杂志《综艺》对此给予关注。从8月7日开始,该片将陆续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院线。俄罗斯、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上映工作也在筹备中。这意味着《南京照相馆》的海外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更像一部纪录片。《南京照相馆》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银幕之中的故事沉重无比,而银幕之外的真实历史却远比电影更加残酷。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残忍屠杀我中华儿女30多万,古都南京沦为人间炼狱。当我们听到历史的回响,依然感到悲愤难平,凝望一次就会痛一次。南京大屠杀记载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着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毫不夸张地说,“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之痛,更是人类之伤。
然而,面对铁证如山,一些施暴者、加害者就像集体失忆一般,甚至通过种种手段混淆事实,企图消解史实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影响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判断。正如这篇社评中所说,当前,围绕二战真实历史的记忆正被一些人有意淡化甚至扭曲。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错误二战史观正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解构战后秩序、推进地缘政治博弈的意识形态武器。此外,并不是所有国家与地区的人,对这段惨痛历史都有所了解。随着当年的幸存者、亲历者逐渐老去、离世,这些从浩劫中走来的老人,也逐渐回归历史,就像一盏盏渐次熄灭的灯。不过,光并不会因黑暗而湮灭。
不敢遗忘,才不会重蹈覆辙;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坐落在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证据固化,让历史重现;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国家公祭日,在缅怀同胞的同时,警醒我们要以史为鉴、奋发自强;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的这段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已上升为人类记忆……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以中国人的名义,更是以人类良知的名义。南京大屠杀记忆并非孤立的叙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为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们以最坚定的态度守护这段记忆,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人类文明负责。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如何让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中华民族的伤痛、人类文明的伤痛有强烈感知和记忆,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用电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这段历史,无疑是最感性直观、最切中人心、最能激发共鸣的形式之一。也许有人会说,类似的电影已经拍过不少,这一题材有必要一而再地涉及吗?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的抗战历史,人类各个民族在各个阶段遭受的类似屈辱和悲剧,都应该牢记,都应该被反复讲述。因为每一次重述,就是在加固避免重蹈覆辙的历史城墙。而倘若有一天人类真的忘记了这些历史,也就意味着悲剧重演的脚步不远了。
向世界讲好南京大屠杀史实,注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和全世界追求正义、追求和平的人一道把这件事做好。《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国内票房一路高企,观众普遍给予较高评价。让《南京照相馆》走进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影院,不是为了宣扬仇恨、消费苦难,而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唤醒每个人对世界、对未来、对人性的思考,共同铸就命运与共的和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