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浙江省农科院团队躬耕田野,助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创意在田间“发芽”

2025年08月26日 20:41:0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宁 谢丹颖 邵敏

  8月,广袤的浙江田野稻浪绵延。当农人又在期盼丰收季的到来时,一批辛勤的农业工作者则静静等候创意的“发芽”——

  浙北平原,嘉善碧云花园彩色油菜花田刚刚完成播种,半年后,这里将长出9种颜色的油菜花;镇海沙河村,一只只麻鸭在田间肆意游动,人们期待一片稻香鸭肥的良田;浙中嵊州,蚕宝宝吃上了“饼干”,吐出更为结实的蚕丝……

  “对农业而言,创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意农业把创意作为新型要素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把创意这一创新理念广为“播撒”,全省各地一片片田野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呈现一幅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新图景。

  “五彩斑斓”的田野

  龙泉,这个以青瓷之绿闻名的地方,又有一片五彩斑斓引人驻足。在屏南镇,开阔的稻田里,水稻已经进入抽穗阶段。绿色的水稻是“画布”,深紫色、金黄色的水稻是“画笔”,绘成一幅灵动的稻田画。

  有人好奇,彩色的稻子能吃吗?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专家李冬揭秘了这片稻田的独特之处。“彩色稻米有红色、紫色、黑色等,种皮富含普通水稻没有的花青素。”他说,这些彩色水稻是育种专家将携带彩色基因的水稻与优质水稻杂交,经过无数次筛选培育出的新品种。

  “它们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比传统水稻更好,种子的市场价是普通种子的5倍。”李冬说,育种专家已经培育出数十个优质彩色水稻品种,除了景观营造外,不少彩色水稻已经走向百姓餐桌。

  五彩斑斓的创意,正在开启传统农业的无限可能。这些年,每到3月,嘉善县碧云花园彩色油菜花田都会吸引一拨拨游客,紫红、粉红、橙红等9种颜色的油菜花高矮错落,美不胜收。

  见到创意农业团队成员、湘湖实验室油菜育种专家张冬青时,她捏开一颗饱满的角果,向记者展示荚壳中滚落的菜籽。“这些名为‘翠绿、紫红、橙红’的新型油菜品种,不仅能开出彩色的花,含油量也比传统品种高出15%。”她说。

  如今,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浙油50”已推广至全国200余个基地。张冬青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她育成食用的油菜薹富含维生素C、B2、B6和锌、硒、镁等元素,是餐桌上的“人气王”,待花季过后,就会被抢购一空。

  走过一片片美丽的田野,记者对创意农业有了具象化的认识。在省农科院农村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胡豹的眼中,“美”只是创意农业的呈现形式。“创意农业最大的价值,是改变农村、改变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他说。

  目前,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科院牵头在20个县(市、区)试点创意农业。“十四五”期间,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选育创意型、功能型、特用型等作物新品种16个;构建粮油型、数智型、功能型、生态型等十大发展模式,获授权知识产权11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22项。

  创意点亮的农村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土地资源宝贵。在胡豹看来:“创意农业,就是要把短板变成长板,为和美乡村注入活力。”

  炎炎夏日,距离宁波镇海城区近7公里的沙河村至源农场人气不减。从区中心出发,驱车不久,就到了上千亩的标准农田旁,翠绿的稻叶随风摆动。叶丛中,几只麻鸭正在畅游。

  种粮大户于波向游客介绍这片“暗藏乾坤”的良田。鸭子是稻田的“守护者”,它们吃虫、除草,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肉眼看不到的淤泥深处,“勤劳”的泥鳅忙个不停,帮助疏松泥土、净化水质……绿水青山间,俨然一幅立体生态农业图。

  这更是一幅经济图。一直以来,至源农场的稻米有口皆碑,可囿于交通不便、生长周期长等因素,好品质难以带来好效益。早在十几年前,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就帮助当地建立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高效生态循环。现在的稻鸭综合种养模式培育出了更优质的大米、价格翻番的鸭子,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0余万元。

  如今,浙江的农村采用了立体养殖、立体种植、室内套种等模式,有限的种植空间得以拓展。“农村的改变,不仅在于‘就地取材’,更在于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提升农业附加值。”胡豹说。

  在蚕桑之乡嵊州,位于金庭镇的嵊州陌桑高科很难与传统养殖业联系到一起。我们进入一座白色的恒温厂房,眼前的景象仿佛科幻场景——眼下正值夏季,上亿只蚕宝宝却在辛勤吐丝;现代化的机械臂正在给它们喂食;它们吃的不是桑叶,而是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维生素合成的“饼干”。

  “传统养蚕技艺受季节影响大,出品和产量都不稳定。”省农科院研究员曹锦如说,13年前,农科院团队开始在嵊州探索科技化养蚕的路子。他们还把养殖的场地从桑园搬进了厂房,给蚕吃上了科学配比的“饼干”,让它们吐出标准化的蚕丝……这一名为“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项目实现了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日产鲜茧占全省总量的65%。

  目前,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项目的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就业。据悉,这里的蚕丝不仅用于纺织,还走向了生物医疗、食品保鲜、环保材料等新兴领域。

  采访中,我们也见证了创意赋能下,一个个新农村衍生出了自己的IP——

  兰溪市永昌街道,“李渔稻田”是远近闻名的文旅项目,去年实现产值800余万元,为当地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仙居县林坑村,“梅—茶—鸡—蜂”四位一体的山地农业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前来学习交流;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千年鱼塘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下养殖的“跑道鲈鱼”,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及全国特质农品;

  ……

  “‘创意+科技’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创意农业可以有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胡培松认为,浙江的探索实践很有意义,值得推广。

  新农人的新创意

  创意农业也吸引了一批“新农人”回归乡野。他们的新思路、新理念,让现代农业之风刮得更为强劲。

  8月,杭州萧山河上镇众联村,博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26岁的卜逸阳在稻田旁的监控室内,从多光谱监测设备和智能监测系统上读取土壤湿度、养分、作物长势等数据。她手指着眼前的一片再生稻稻田说:“手机一点就能远程操控,大幅降低了劳动成本。”

  6年前,在当地农技员的指导下,卜逸阳的父亲成功试种了再生稻,这种“一种两收”的新型农作物,成为当时农业创新的典范。

  2021年,卜逸阳大学毕业后,回到萧山接手再生稻种植项目。发现水稻种植靠天吃饭、人力成本高等局限性后,她一边引进数字化系统,对再生稻农田实行标准化管理;一边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在稻鳖、稻鸭共养的基础上,建起“生态沟渠”系统,层层净化农田尾水,再用净水循环灌溉,把再生稻田升级到了2.0版本。

  如今,1500亩再生稻农田被打造为一个“生产+生态”的立体花园,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学习实践的户外实验室。

  “十多年前,创意改变田野;现在我们又走向田野吸收创意,这是很有意义的双向奔赴。”省农科院创意农业研究室主任王寅说。

  这几天,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丁宅村的南野农庄,水蜜桃采收季刚结束。南野农庄负责人王园园趁着“农闲”,到农创客联盟与80后、90后的返乡青年交流桃胶产品的市场化路径。

  这名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新农人”,在2013年开始接手父亲的水蜜桃果园后,把农户们看不上的桃胶“变废为宝”,与商家合作推出了桃胶奶茶、桃胶甜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农业要走标准化路径,农民才会更有获得感,百姓也会吃得更安心。”她说,桃胶市场化的成功,给了她改造自家农庄的启示。几年前,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式精准施肥、引进现代化的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实现了水蜜桃品质的标准化,将水蜜桃的甜度稳定在13度左右,达到A级水蜜桃标准。在省农科院创意农业团队的帮助下,引进了金凤(黄桃)、圆梦(水蜜桃)、金秋红蜜(水蜜桃)等优质品种。

  新农人、新田野、新气象。如今,浙江围绕创意农业培养了一批创意农业新型主体。目前已累计培育“浙农英才”296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4600人、农创客8.9万人、现代“新农人”40.2万人。

[编辑: 杨柳树]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