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银行  -> 正文

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周建华:互联网助贷新规将近,促行业走正走稳

2025年08月27日 10:25:35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周建华

  金融机构能利用互联网信息高速传递和跨地域的特性,让有贷款需求的用户与金融机构信息交互、增加获客能力和提升服务效率。但是,互联网助贷业务目前存在成本高企、业务发展粗犷和利率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规范互联网助贷业务,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与消费者,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互联网助贷新规”)。

  互联网助贷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放贷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一种业务模式,包括助贷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初筛、贷后管理服务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等流程。根据平台的参与深入程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纯导流模式,助贷平台只提供用户信息,金融机构自己进行风控和放贷;二是联合风控模式,助贷平台提供用户画像等信息辅助风控;三是联合贷款模式,助贷平台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

  互联网助贷在减轻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助贷用户获取困难,成本高。经过数年的发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已经是一片红海,平台难以发掘新用户且用户质量也在降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平台获客成本激增。例如2024年奇富科技单个用户获取成本(获批信贷额度的用户)涨至38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5%,销售及营销开支从去年同期的4.16亿元增至5.92亿元,增幅超40%;环比增长近13%。

  二是发展方式粗犷,助贷与增信机构鱼龙混杂,金融机构对于放贷审查不够审慎。部分拥有大量客源,话语权强势的平台在与小型金融机构合作时拥有设定审批通过率下限的“议价权”,小型金融机构为了满足通过率采取松审核的方式,过度依赖平台风控。而一些平台为了提高收益,会放松风控,一些不法增信机构甚至过度增信,包装高风险客户使其符合银行的放贷条件以骗取贷款,而风险往往由银行承担。

  三是贷款利率不规范,助贷业务“24%+权益”模式猖獗。在优质客源不足的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降低风控门槛,为高风险用户提供服务,因此需要通过较高利率对冲风险。而为了绕过监管对利率的要求,在利率的基础上额外收取权益费用或者捆绑销售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比如绑定提供快速放贷,提高贷款限额等收费服务。一些不良机构通过这种方式攫取大量利润,在贷款前不告知消费者这些收费服务,在贷款后每月还款自动扣除权益费。

  针对以上问题,可通过以下举措规范和调适互联网助贷行为,让行业走正走稳。

  一是金融机构需提供助贷机构的准入“白名单”,这将加强对助贷平台的规范化管理。监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白名单对于助贷平台操作的合规性进行监管,不用在互联网中大海捞针,有效防控风险,准入白名单制度本身是对于目前不良机构的清退,推动市场竞争良性化,机构在进行合作时考虑到对于监管的报备会更加审慎。

  二是商业银行应当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建立平等互利、风险分担、立足长远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成本费用和经营效益管理,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合理收益等因素,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并严格执行,不得为追求业务规模而放松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支付合作费用的,支付进度应当与贷款本金收回进度相匹配。商业银行应当加强监测评估不同产品的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合理考核绩效,对成本费用和经营效益管理不到位、相关指标不合理等问题及时纠偏整改。这要求银行自己掌握核心风控,这代表联合贷款模式被明令禁止,助贷平台也不能随意影响金融机构业务审批。

  三是金融机构要明确融资成本,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抑制不透明的贷款成本。新规要求透明贷款成本,打击捆绑权益费及增信费用的变相高利贷,维护消费者权益。

  《新规》实施后,互联网助贷行业将迎来巨变。金融机构在互联网助贷业务监管收紧的背景,业务正规化会让金融机构的自主风控更加审慎,行业收缩是必然趋势。这也将倒逼行业提质减量,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对于助贷平台,如何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挤入助贷“白名单”是重要议题。大型平台拥有巨额流量和准确用户画像,并且拥有强大的开发能力,能使用AI等技术进行助贷推荐的精准投放,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与议价能力。中小型平台则需要立足于使用场景与垂直领域与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的助贷业务,专为特定人群及业务服务,否则难以与大平台抢夺客源。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