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年来,“两山”理论深刻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向好,催化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田埂间,碧波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稠州银行”)推动“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变,串连起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之路。
产业升级,海上牧场走向生态致富
温州的苍南县地处浙江沿海最南端,优越的海洋资源孕育了颇具规模的海参产业。然而,海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等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生态平衡,水质污染同样会影响海参产量,长久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赢?部分养殖户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瓶颈。
为推动金融更好服务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江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辖内机构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探索开发符合普惠市场主体经营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主动响应绿色发展号召,稠州银行温州龙岗支行精准对接当地海参养殖户融资需求,用金融活水推动生态养殖模式落地。“大规模升级环保设施,比如生态滤池,需要的大量投入。”温州龙岗支行调研发现,受限于资金问题,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不得不面对养殖效率低、污染突出等潜在风险。为此,该行运用“安心贷”产品,为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户提供专项贷款,支持生态养殖技术改造。
海参养殖个体户饶先生就是政策受益者之一,此前,饶先生采用的传统养殖方式不仅有污染风险,海参成活率也偏低。在50万元“安心贷”信用贷款支持下,他引进了循环水养殖系统。“经生态改造已经有一年了,现在养殖成本较之前降低了10%,海参也都达到了有机认证标准。”在回访中,他欣喜地告诉银行工作人员。
截至目前,稠州银行温州龙港支行通过持续走访调研与精准对接,已累计向辖内120余家海参养殖户提供4500万元贷款支持。在充足资金保障下,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稳步扩大,养殖区域海域水质亦得到显著改善。

生态种养,稻蛙共生绘就富农图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杭州淳安的安阳乡,稻穗低垂、蛙声阵阵,正值丰收好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正源自于“稻田养蛙”新兴生态循环农业,近年来,这种“一田双收”的创新实践,是当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8月,稠州银行杭州分行乡村振兴专项小组前往安阳乡调研,探访了当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在该公司的稻蛙共生基地里,工人们正有序投喂饲料,这片300亩的养殖场,既是水稻田,也是上万只黑斑蛙的栖息所,已成为杭州市农科院重点扶持的农业科技项目。

“黑斑蛙生长周期约7个月,每年10月是上市期。”企业负责人介绍,“明年3月,我们就开始新一轮育种,要提前投入资金,这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稻蛙共生基地发展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企业与稠州银行充分沟通,达成了初步的金融服务方案。
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单位指导下,稠州银行切实开展绿色金融优化示范专项行动和普惠金融深化提升专项行动,深化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服务。“稻田是蛙的天然居所,害虫则是蛙最佳食料,蛙的排泄物又能肥田,精准契合增收致富、绿色发展导向,我们对服务好这类可持续生态农业充满信心。”乡村振兴专项小组表示。
据了解,围绕淳安县稻蛙养殖、生态龙虾、特色果蔬、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稠州银行杭州淳安支行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广泛实践。截至2025年7月末,该行淳安支行已完成当地4个行政村的“整村授信”工作,“乡村振兴贷”授信总额达2.8亿元,累计帮助900余户家庭稳产增收,描绘出“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