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产业  -> 正文

在香薯基地里寻找乡村振兴密码

浙江农林大学涉农专业本硕博学生暑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2025年08月29日 17:53:25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陈胜伟

  “没想到大学生们这么认真,不仅通过深入调研,把我们遇到的难题一条条都写进了报告,而且连换种成本、改良后预计收益都帮我们算得明明白白!”日前,正式收到浙江农林大学农学、植物保护、智慧农业等专业本硕博学生联合完成的《郎家村作物种植概况分析报告》后,杭州市临安区郎家村的不少农户们都认真地看起来。

  今年暑假期间,由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本硕博涉农专业学生组成的“科技助农先锋”实践团,在吕尊富教授等教师联合指导下,走进杭州市临安区郎家村。他们围绕“集体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升级”开展深入调研,通过田野调研、科技助农、政企座谈等形式,在田间地头“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深入挖掘“郎家样本”经验,形成了这份报告,希望能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高校智慧。

  在郎家村,涉农专业的学生们与村两委干部、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同坐“长板凳”,围绕土地流转、集体资产运营、小香薯产业链收益分配等议题进行访谈。针对农户反映的“绿色防控难、人工成本高、良种更新慢”等痛点,他们设计专项问卷,走村入户开展访谈。针对当地小香薯基地对“智慧农业”服务的需求,师生团队利用无人机完成200亩农田的遥感农情监测,并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光谱影像仪——作物营养诊断仪,精准检测土壤微量元素情况,深入分析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

  正在忙碌的农学研2402班研究生金煜说:“我主要负责无人机农情勘测环节,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对农田进行航拍,采集红光、近红外等多波段图像数据。通过计算NDVI等植被指数,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作物长势、水分胁迫及病虫害分布情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遥感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其间,我还协助指导本科生进行无人机数据采集与基础图像处理,帮助他们理解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原理,提升了团队协作和技术表达能力。此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技术应用与科研思维能力,也坚定了我将农业遥感与智能决策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从2021年开始,吕尊富指导的师生实践团队就把暑期课堂搬进郎家村的田间地头。3年间,他们助力郎家村筛选50余个马铃薯、200余个甘薯新品种,使秋季马铃薯效益翻番;自研营养诊断仪,节肥20%,为农户节本30万元;打造稻田共生与美丽田园,带动研学、认养、直播带货,村集体收入显著提升。据村委介绍,今年通过科技改良,该村小香薯商品率预计提升两成左右,有望进一步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农学博2201班的张静珍一直跟随吕尊富,3年多扎根临安郎家村甘薯产业一线。她说:“记忆最深的是诊断出村民田间严重的茎腐病与镰刀菌复合感染,提出精准防控方案,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通过土壤改良、施肥优化及抗病品种示范推广,我们帮助村民减病增收,也推动了甘薯产业标准化发展。科研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的使命。未来,我将继续以科技赋能农业,用知识守护乡村振兴。”

  良种是农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产业提质的“芯片”。针对这一需求,师生们把“送良种”作为破解“种什么、怎么换、换后如何管”等新品种推广难题的关键一招,并在郎家邻里中心举行了“良种共享会”,向村民集中推介了学院自主研发的三大高产优质产品。他们还提出“打造香薯文创IP”“建立共享加工中心”“开展智慧农业试点”等建议,通过把品种优势、配套技术、订单渠道一次性讲清、一次性配齐,降低农户试错成本,打通“科研—推广—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良种更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强农兴农是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根本使命。暑假期间,我们涉农专业本硕博学生深入各地,用农民的语言讲科技,用科技的逻辑解农民之困,用青春的创意把‘小香薯’写成‘大文章’。实践团的同学们,用智慧与汗水证明:青春不是温室里的嫩芽,而是扎进土壤的种子——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托起乡村振兴的未来。”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春春说,今后学院将继续鼓励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通讯员 陈胜伟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