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共同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与发展

亚作所学者在第四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上呼吁各国联合开展红树林物种基因级计划合作研究
2025年09月01日 16:06:17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叶扬 金轶伟

  8月25~26日,第四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本次会议由亚太林业研究机构协会(APAFRI)主办,以“超越绿色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解决方案——强化红树林气候行动的科学与实践”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与一线科研人员,共同探讨红树林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与区域协同路径。

  作为国内唯一受邀作报告代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温州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秋夏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浙江省红树林恢复及其碳汇潜力》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展示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成就、浙江多年来在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碳汇监测评估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生动呈现了红树林保护与发展“中国特别是浙江方案”,并介绍了浙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生动案例,引起会场强烈反响。

  会议期间,亚作所科研团队还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专家就红树林培育技术、生态适应机制与碳汇提升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陈秋夏在会议中提出“红树植物全球基因组计划”倡议,呼吁各国联合开展红树林物种基因级计划合作研究,以科技力量助推红树林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修复,同时亚作所还正式表达了承办第五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的构想。

  “中国尤其是浙江在红树林保护修复领域已积累丰富实践,可为各国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陈秋夏在会议中表示。

  大会还组织参会者前往霹雳州马当红树林森林保护区(Matang Mangrove Forest Reserve)开展实地考察,参观吉隆坡雪邦木炭厂(Kuala Sepetang Charcoal Factory),了觖马来西亚红树林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马来西亚现有红树林面积约58.65万公顷,其中马当红树林森林保护区(Matang Mangrove Forest Reserve)面积约4万公顷。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跨越疆域、共谋未来的国际合作实践。亚作所红树林科研团队从成果分享到议题设置、从技术对接到合作推进,多重角色的成功扮演,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红树林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全球意识所实现的新跨越。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浙江经验”,更是中国学者面向世界开放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诚意。未来,以全球基因组计划和国际会议承办为纽带,亚作所将继续深入参与红树林全球治理与科技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目标持续注入中国智慧与力量。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红树林与生态修复团队通过近20年研究,选育出国内首个红树植物抗寒良种“龙港秋茄母树林种子”,首次成功引种新增适宜浙江推广的真红树植物桐花树和半红树植物海漆等。建立一套我国高纬度海域生境红树植物秋茄、桐花树的采种、育苗、抗寒驯化技术,开发集成了育苗生产环境与生长监测、肥药调控等一体智能育苗系统。研发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互共米草控制等造林关键技术与红树林耦合养殖模式2套,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填补了中国北缘红树林造林与抚育技术空白。构建了浙江人工红树林系统监测评价体系,揭示了秋茄不同地理种群结构特征并研建了其种群生物量及碳储量评估技术,研发了中国北缘红树林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体系,提出浙江省碳汇现状及碳潜力。在浙南等地指导新营建和修复红树林13830亩,技术推广应用率90%以上,在苍南打造的红树林“北进桥头堡”做法被评为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九大典型案例之一,养殖产量增收,增收率约20%,台州市(玉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

  记者 叶扬 通讯员 金轶伟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