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银行  -> 正文

呱呱叫的“钱”景!温州银行丽水分行特色金融“润”蛙声

2025年09月17日 09:41:00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陈宇辉、俞聪、毛梅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笔下描绘的田园诗意,如今正在丽水的青山绿水间生动上演。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政策的指引下,温州银行丽水分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特色金融服务助力丽水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泉样本:三年销售额翻五倍

  在龙泉市道太乡的溪涧旁,广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石蛙养殖基地里,一只只被称为“水中人参”的棘胸蛙正懒洋洋地趴在树荫下乘凉。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珍贵蛙种,肉质洁白细嫩,市场售价不菲,但养殖周期长达两到三年。“我们的订单不愁,愁的是流动资金。采购蛙苗要现款,销售成蛙却要等三个多月才能回款,想要扩大规模还是有点吃力。”企业负责人表示。

  温州银行龙泉支行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深入调研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资金需求。基于其成熟的“政府合作垦造+生态石蛙养殖”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养殖技术成熟,还与当地集体经济公司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温州银行龙泉支行为其高效提供了300万元纯信用、可循环的流动资金贷款,精准投向种苗引进和养殖设施升级,盘活企业的优质订单。三年间,企业销售额从数百万元跃升至近两千万元,成为当地石蛙养殖产业的领军企业。

  松阳模板:水稻田变成“财富田”

  清晨的松阳县,晨曦洒在某家庭农场的百亩稻田上,叶女士轻轻拨开稻丛,一只只肥硕的黑斑蛙应声跃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扑通”落入水中。“黑斑蛙吃害虫,粪便当肥料,水稻为蛙遮荫,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打农药,蛙也能卖好价钱。”叶女士介绍。这种“稻蛙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松阳县的农业种植传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然而,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前期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叶女士回忆道:“刚开始那会儿,光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了大量资金。蛙苗要钱,围网要钱,技术学习也要钱。”

  温州银行松阳支行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金融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他们发现,想要学习运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的农户不少,但普遍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缺乏抵押物。基于肉蛙养殖产业“轻资产、重技术、周期性强”的特点,丽水分行创新推出专属集群金融服务方案。很快,194万元“温信贷”资金精准投向农场蛙苗采购、围网建设和技术升级。如今,在叶女士的家庭农场,黑斑蛙养殖规模已达到100亩,每亩产量约2500斤。“我们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引入了稻蟹、稻鱼,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叶女士骄傲地说。

  深挖特色:金融活水让痛点变亮点

  丽水多山富水,生态资源优越,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不仅是当地政府思考的课题,也是温州银行丽水分行深耕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

  围绕丽水市“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温州银行丽水分行重点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助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组织专业服务团队、名单制走访、精准化服务,将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谋划”,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特色农业发展的“神经末梢”。金融服务团队走遍龙泉、松阳等县市的田间地头,开展密集走访调研,细细梳理肉蛙养殖的产业规律、经营特点和融资痛点。“这些特色农业虽然前景看好,但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缺乏抵押物等融资难题。”丽水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正是这些痛点,为我们的金融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温州银行丽水分行以特色产品“温信贷-丽农模型”为支撑,通过线上扫码准入、线下人工复核、线上自主提款的自动化流程,实现了“无需抵押、手续简便、操作便捷”的高效服务“最快1个工作日实现放款,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通过手机银行就能自主提款还款,让地处山区、缺乏抵押物的农业经营主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活水的注入,让丽水的特色养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带动了当地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这些亮点的背后,正是温州银行丽水分行持续深化“金融+产业”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编辑: 杨柳树]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