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学基金(300)(本栏目由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办)

4月11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举行。温医大附属第二医院金胜威教授团队和附属第一医院周蒙滔教授团队的项目成果“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导向诊治理论创新及新技术开发应用”同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据悉,温医大另外还有7个项目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与2个项目成果(第二完成单位)在此次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受表彰。
据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发628万,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52%,临床以呼吸机支持为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目前认为ARDS是过强的炎症反应所致的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屏障损伤,导致肺水肿。
金胜威教授团队经过十多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性提出炎症消退障碍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新机制,首次证实脂氧素、消退素下降是炎症消退障碍的关键因子,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促消退介质(脂氧素、消退素)动态检测体系,作为疾病预警、诊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筛选可上调促消退介质(脂氧素、消退素)的药物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该项目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162篇,其中SCI收录63篇,总影响因子218,总引用830次。欧洲SSC指南引用该项目研究的结果作为1B证据。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际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学术会议4次,项目团队先后17次受邀在国际大会口头汇报研究成果,推广“促炎症消退治疗新策略”,同时该项目成果先后在国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多20多家大型医疗单位推广使用,使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人群发病率下降17%;同时将累计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557例病人的病死率下降8%,获得满意的疗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手段,五年生存率不到5%。存在早期发现难、病变进展快、根治切除率低、易耐药、疗效极差等诊治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学行为恶性度极高,因此,降低生物学行为恶性度能提高疗效。
周蒙滔教授团队把降低生物学行为恶性度来延长生存时间作为目标导向,重点围绕逆转胰腺癌耐药的生物新技术开展研究十余年,创新性的提出了“生物学行为导向的胰腺癌诊治”理论,创建了一系列突出“逆转耐药”、“植物提取物治疗”、“基因干预”等特色的诊治新技术,达到了改善疗效的目标,给胰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59篇,期中SCI收录29篇,总影响因子79.1,平均2.73;中华牌杂志11篇。SCI他引183次,其中被Nature Reviews Cancer(IF=37.4),Genome Res等IF5.0以上权威期刊他引37次,单篇最高他引51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主编出版专著12部。培养博硕士生23人。举办2期继教学习班。在武汉协和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浙大二院等18家医院推广,获满意疗效。
(通讯员 卞成德 记者 金乐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