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浙商天空一抹虹

2018年07月31日 08:57:54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1997年的仲夏,已经大学毕业4年的江珍慧突然失业了——她所在单位因为经济效益持续不济,走到破产的边缘。虽然彼时的台州民营企业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前台,但人才市场的发展远无今天的规模和规范。江珍慧揣着简历吃了十几家单位的闭门羹之后,索性不再求职。她开始联络一同去职的同事,打算支个“小摊子”,混个一日三餐。

  可是,做什么事情赚钱呢?既然“卖”不掉自己,那就“卖”别人吧——这可能是江珍慧一脚淌进外贸行业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初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台州大地上演着一幕幕“创业大合唱”,以汽摩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产业为主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台州制造”一时间向全省乃至全国蔓延。国际贸易专业出身的江珍慧似乎从这一片繁荣景象中看出了什么端倪——别看这些企业现在的生产红红火火,到了一定时期必然面临“吃不饱”的问题。有限的市场空间、不断壮大的产业队伍和日趋完善的市场机制逼迫着“台州制造”必须另谋出路。

  江珍慧和她的同事决定,别人做产品,我们做市场——浙江新世纪进出口有限公司(中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此应运而生。

  以江珍慧为代表的中新人在浙江首创“订单带车间”的工贸合作模式。新世纪进出口有限公司与省内广大中小型生产企业和国外采购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公司的自营进出口权帮助浙江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一举结束了浙江外贸行业中的“一榔头”买卖现象。在江珍慧的带领下,十多年来,中新产业集团不断实践和发展着“订单带车间”的合作模式。紧紧围绕国际贸易业,配置国际商务、国际物流、金融担保等功能产业,把接单、下单、产品出口、货款回笼、资金调度纳入一体化服务。中新人卓有成效的产业创新探索,不仅为推动“台州制造”走出国门铺就了广阔平台,也为自身立足市场、赢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持续发酵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业务重心完全在国际市场的中新产业集团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冲击。如何应对这一事关企业存亡的危机?如何确保企业在新一轮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根本而又深远的问题摆在江珍慧的案头。

  江珍慧决定亲自操刀对既有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担保、集装箱运输等多个产业进行整合升级——在行业企业没有形成“连横”效应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率先实施产业“合纵”无疑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将新世纪国际物流、新世纪进出口、新世纪报关行、新世纪小额贷款和新世纪集装箱运输车队等多个功能公司一举整合到新创立的中新国际供应链集团。引入供应链管理产业理念,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把原先单一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业全面升级到服务业外包。大力推动联结企业实现“二三产分离”,把采购商和生产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脱离出来,使之更加专注于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运营。把资金保障、物流外包、商务外包、结算外包、信息系统及数据外包等集中到中新国际供应链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产业平台之上,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产业整合,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新国际供应链集团与联结企业更加紧密的合作。

  江珍慧这一动作不仅成功化解了中新产业集团创立十余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还另辟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蹊径——产业发展的持续创新。

  此时,已在商场浸淫20多年的江珍慧不再被动地拘泥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见招拆招”,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让她多了一份长远思考。虽然通过内部产业的整合和创新升级化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如今的中新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摊子”,而是一幢巍然耸立的“商业大厦”。江珍慧始终觉得这幢“大厦”的根基不够牢固,缺少实力产业的支撑,要想中新走得更远、更坚实,必须有实业基础。恰在此时她偶然接触了光电产业。此前对光电产业一无所知的江珍慧完全凭着迫于发展实业的一腔热情,一个“猛子”便扎进了这潭深水。

  “试水”之后,江珍慧才懂得什么叫隔行如隔山,才知道这潭“水”不仅“深”,而且“浑”。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只能一往无前了。

  从项目的立项到选址、规划、土建、调试再到正式量产,江珍慧事无巨细,坚持亲自参与。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这个行业的“门外汉”,只有通过工作学习,把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才能谋划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在浙江发展光电产业并不具备产业基础和其他天然优势,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把产业推向正轨,她毅然辞去中新产业集团总经理职务,亲任中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了实现企业的规范发展,她又推动企业改制,引入社会资本,着手进入资本市场经营。她深知实业发展必须掌握市场话语权,而市场话语权又来自于产品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此,她倾力创建中企联工程技术研究院,一方面为产品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她又以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为目标,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共性技术的专业研究机构,服务于全社会。

  短短10年光景,中新科技已经从光电行业的后起之秀成长为业内翘楚。其TV生产规模已从创立之初的一年几万台跃升至年产600万台,MID出货量也达到了300万台/年,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新科技也成功进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创建的研究院如今已被评定为省级科研机构。江珍慧本人也从当初的“门外汉”锤炼成这个行业的专家。

  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初一心只想做个“小摊主”的江珍慧创业仅仅10年时间便将中新产业集团带入了世界华商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100强的行列。正当中新产业集团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她又辞去总经理职务,干起了隔行如隔山的光电实业。为什么成功如此垂青江珍慧?在她的身上不难发现由“男人帮”构成的浙商书写的顽强进取、应变开创的“浙商精神”——这可能也是她把“我是女汉子”当作口头禅挂在嘴边的原因吧。

  江珍慧就是“浙商天空的一抹虹”。

  本报记者刘根深潘兴强通讯员陈尼峻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