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习惯了压力,也就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2018年08月03日 10:02:29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头发燃烧后的焦味,呲啦啦的电刀声和监护仪器的滴滴声不绝于耳。黄白色的光晕下,一颗鲜活的埋进血肉里的心脏,在眼前噗通、噗通地跳动着……

  手术室里,一场在体外循环下实行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心脏冠脉搭桥术正在紧密协作中开展,主刀医生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崔勇副主任医师。这时距离他9时进入手术室,已经过了近一个小时。

  “心脏瓣膜是人体内损耗最大的器官。”手术前,崔勇向记者介绍,正常人的心脏一天要跳10万次左右,每跳一次心脏瓣膜都要开关一次,可以说长年经受着血流的冲刷。

  现年59岁的患者王女士躺在手术台上,胸口处插满了管子。六年前她曾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其他医院做过一次主动脉置换术。如今出现了术后迟发的瓣周漏,造成病人急性心衰,不能平卧,并且通过为其全身检查发现还患有冠心病。

  两个高危四级手术的重叠,加之病人是二次手术,还要分离心脏粘连。如此一来,风险就要比一般手术高出2~3倍。

  “夹管钳。”

  “好的,来了。”

  “床往左边侧。”

  “好的。”

  无菌服、手术帽、乳胶手套、一次性口罩……无影灯下,5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在手术台上“冲锋陷阵”,动作麻利、配合默契,争分夺秒又井然有序,一刻也未曾停歇。

  做这类手术得先让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才能对瓣膜进行操作,否则血会从里面喷涌而出。但体外循环机只能暂时性代替心肺功能,也就意味着所有工作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对医生的手术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极高。

  崔勇用器械一点一点地剥离粘连组织,显露出心脏,这其中每一提,每一拉都得无比精细才行。术中还要取患者大腿的一条静脉血管用作搭桥,医生需戴着2.5倍的放大镜,用比头发还细的线把血管接起来,穿针、引线、打结……这一系列琐碎、细微的动作让他们看上去更像是纺织厂的女工。

  “外科医生胆子要大,不怕血,不怕解剖,有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做这个行业。”崔勇将自己比作冷静锐利,时刻都能迅速行动的老鹰,力求对病况作出准确诊断,不放过手术台上任何一个细节。

  除了围着病人的几位操刀医生和护士,台下还有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等医护人员守在一旁,随时待命。墙上的电子时钟一分一秒地变换着,手术进行至3小时50分,病人恢复了心跳。

  “我希望大家都健康,但是如果有患者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你们值得信赖的心脏外科医生。”从医十多年,崔勇身上已经有了几千台手术的“战绩”。现在他一年要做300例外科手术,平均每周做6~8例,短的三四个小时,长的甚至要十几个小时。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站功。”崔勇说,作为医生一旦站上这个手术台,就要做到心无旁骛,感觉不到渴,感觉不到饿,感觉不到要上厕所,也不会觉得困。

  “这也是这个行业女医生非常稀有的原因,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崔勇坦言,外科医生就是在压力下生活的,已经习惯了也就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14时30分,历时五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他这才来到休息室扒拉两口已经在桌上放了两个小时的盒饭。“米饭少吃一点,吃多了消化变成糖会容易引起疲劳犯困。”崔勇告诉我们,休息一会儿,他还要准备下一场手术。

  一天两场手术已经算少的了,最累的一次他昼夜不息,白天完成3台择期手术的情况下,夜间又接诊了一位主动脉夹层患者,那天总共做了21个小时的手术。在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下,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

  “医生这个职业最重要的一点是直接跟人的生命打交道,生命是无价的,所以作为医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病人。”崔勇说,能把一个病人从生死边缘拉回来,让他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样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的。

  “让我们为自己祝福,万一有一天我们躺在白茫茫的手术台上,主刀的医生年富力强,耳聪目健,头脑像南极一样镇定,心地像赤道一般火热,正处于外科事业的巅峰。”看着崔勇,再想起作家毕淑敏写过的这番话,这一刻,我们若有所思。

  本报记者甘玲 通讯员史俊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