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浙江大学“银沟遗址陶瓷考古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10月12日 10:30:23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图为周少华教授在测试分析古瓷片数据

  从2015年到2018年,历经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以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领军的团队圆满完成了陕西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此次历时3年的研究将传统考古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采用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综合研究,不仅做了我国陶瓷科学考古的一次有益尝试,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长期以来,陕西富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银沟遗址一带经常出土一些瓷器、瓷片和制瓷工具,数量很多,2011年年底,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征得省文物局同意后历时两年对银沟一带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基本探明了这一带的历史遗存。但对于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青瓷、白瓷、青白瓷瓷片,当地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方认为银沟一带是古代的外来陶瓷集散地,另一方认为这一带亦可能是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地。

  哪个看法是正确的?哪种观点在学术上更立得住脚?这是项目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项目组运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优势,从考古学、工艺学、材料学及文物学多个方面进行探索,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技术路线,专家们认为:如果是当地出产,必定要有原料和窑炉。从这个思路去实地调查、考证,发现这一带有丰富的制瓷矿产资源,并在银沟遗址发现了10多座古窑炉遗址,证实此地是重要的陶瓷生产地而非外来陶瓷集散地,银沟遗址的第一层面纱被“揭开”了。产地和集散地的问题迎刃而解,接下来就是银沟遗址的历史遗存仍然隐藏的多层“面纱”——如它们的原材料、烧制的技艺水平、制瓷的年代等如何去揭开?项目组结合实地考证,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多方面入手,对遗址发现的制瓷原料和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样本进行全面分析考查,通过对瓷片标本和原料矿物标本的化学组成分析,发现这一带非常丰富的原料可同时配制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色瓷,这一发现十分有趣,因为在中国南方窑场,一个地点可以同时烧制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色瓷是罕见的,可见当时银沟一带的窑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同时,项目组从工艺学的角度对陶瓷标本进行生产技术研究,发现无论是青瓷和白瓷,都有胎薄均匀、胎釉结合好、器型丰富规整等特色,说明银沟一带的制瓷工具、模具具有高超的水准。而通过热释光断代分析,发现银沟遗址的陶瓷器烧制始于唐代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和宋代,特别是当地出土的精细青白瓷在五代至北宋早期就有了非常成熟的烧制技艺,其胎体细腻、瓷化程度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均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

  专家们通过层层“面纱“的揭开和科学检测的数据总结,银沟遗址发现的唐宋陶瓷标本数量大,内容丰富,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这在国内同时期的窑场中是极少见的,从这个角度看,富平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陶瓷遗址。

  周少华介绍,此次科学考古项目组以浙江大学为主,联合了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博物馆、河南平顶山学院、上海悍真夏君定古陶瓷年代测定研究室、富陶产业集团、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等单位,项目研究人员由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大师组成,29位专家单独或联名分别发表了关于银沟遗址历史遗存的研究文章16篇,全面探讨和总结了银沟遗址历史遗存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周少华还特别提到了考古发现的两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是富平地区在隋唐时曾称“鼎州”,与茶圣陆羽作所《茶经》记载的“鼎州窑”时空相符,陆羽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里的“鼎州”很有可能指当时就拥有银沟一带先进制瓷技艺的“鼎州窑”之所在。二是富平在历史上长期地属“北地郡”,与文献中提到的“柴窑出北地”相符。银沟遗址出土的一类特别精制的青白瓷,十分符合文献中描述的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窑”——“柴窑”的基本特征。从目前的资料比较,这是学术界众多“柴窑”观点中最符合古文献描述的“柴窑”。该课题组从富平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中无意识地揭开了中国陶瓷史上至今尚无解密的“鼎州窑”和“柴窑”的千古之谜。

  本报记者 锡小平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