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一张白纸卅载功

2018年12月04日 10:03:39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曾杨希

  “也许你用的每一张纸上都有我的成果。”姚献平在一张纸上画下改性淀粉的分子结构,向记者解释着他花费30多年精力研发的成果:在造纸的过程中加入改性淀粉作为添加剂,有效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品质量。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加快了淀粉及其深加工工业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此领域里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上下求索,努力突破。其中,省特级专家、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姚献平——戴着一副金属框架眼镜、穿着朴素的蓝T恤和黑裤子。回忆起往事,他思维活跃,侃侃而谈。

  1985年,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的姚献平回到浙江,进入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投身造纸化学品的研发。他发现用改性淀粉作为造纸化学添加剂前景良好。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为了做好前期调研,他专门前往北京,到专利部门查阅国内外资料,并不远千里背回专利文献的复印件进行研究。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们国家在淀粉化工应用领域还比较落后,国外应用却已经十分成熟。当时我怀着一腔热血,希望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作一点贡献。”由此,姚献平踏上了30多年的攻关之路。

  1988年,姚献平被派到条件艰苦的磐安县开展科技扶贫。“我们在磐安建立了联营厂,我任技术厂长,进行改性淀粉成果转化。”他回忆,在磐安时,一开始没有资金和厂房,多亏当时的省科委提供了18万元科技贷款才租到厂房,买到设备;没有地方住,只能租住农民房,连上厕所都很困难;为了推广产品,他甚至睡在客户的造纸厂车间,连住了一周,帮客户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姚献平毫无怨言,一干就是9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级淀粉衍生物生产线,让联营厂成了当时的明星企业。

  1997年,杭州市化工研究所面临艰难处境,姚献平临危受命,接受组织安排回到杭州担任所长,后来又担任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在科研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科技成果一定要转化的理念。

  从事造纸化学品研发以来,姚献平承担过30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30余项科研成果。他主持开发的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系列产品,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节约了大量木材资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主持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淀粉衍生物粉体连续流态管道化清洁制造新工艺”实现无废水、无废气排放,能耗不到常规工艺的四分之一,院士专家鉴定认为关键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科研成果全部实现了转化,已向造纸工业提供了上百万吨成果产品,应用于上亿吨纸和纸板生产。

  科研的道路永无止境,姚献平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如今,他又将目光放在了与淀粉结构相似的纳米纤维素、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更新的领域。“目前,我们正在和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纳米纤维素制备方法。纳米纤维素重量是钢材的五分之一,强度则是钢材的5倍,未来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全世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刚起步,我们有信心研发出绿色低成本制备方法。”姚献平说。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