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步鑫生:不改革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2019年01月11日 11:11:59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王雨红李茸县委报道组范冰洁

  “先生,我来看您了。”新年伊始,手捧鲜花的赵荣华,又一次站在海盐县澉铺镇步鑫生的墓前,诉说心中的改革愿景和奋斗目标。

  上月,在北京,用一把剪刀“剪开”中国企业改革帷幕的步鑫生,被授予“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称号。当天,替步鑫生领奖的,正是曾经的得力干将赵荣华。

  从北京一回来,赵荣华就捧着“改革先锋”的荣誉证书,站在了步鑫生的墓前,眼中饱含热泪,喃喃自语:“要是先生还在,就圆满了。”

  2015年6月6日,81岁的步鑫生在家乡病逝,带走了那段劈波斩浪的改革岁月。留给我们的,是永不褪色的改革精神。而从赵荣华等当事人追忆他的三个人生片段中,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步鑫生,也真切体会到一个改革家给社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面前,他从不退缩,是个很“犟”的人

  ——骨干赵荣华

  按常理,步鑫生应是赵荣华的仇人。但赵荣华却直言,这是外界的误解,“先生是师长一般的人,永远值得敬佩”。

  古稀之年的赵荣华,正是当年那场轰动全国的“罢免风波”的当事人。忆起当初,他感慨说,“知道先生脾气‘犟’,但没想到这么‘犟’”。

  1976年,27岁的赵荣华来到海盐手工业系统的红星服装厂(海盐衬衫总厂前身)工作。当时,步氏裁缝世家的传承人步鑫生,正担任车间主任,负责全厂生产经营与管理。那时起,赵荣华的命运,就与这位改革风云人物,绑定在了一起。

  红星服装厂是一家县属集体企业,主要依靠商业包销和代工生产,打的是别人的牌子,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时,员工仅70余人,固定资产只有两万多元,年利润仅5000元,全厂90%的工人已到退休年龄,但这个风雨飘摇的企业,实在不堪负担庞大的退休金。

  为使企业走出困境,步鑫生勇于担当,将目光瞄准上海,千方百计寻找市场。“我进厂时,步鑫生正竭尽全力向上海服装鞋帽公司争取一批衬衫加工任务。”最终,他们厂成为上海服装鞋帽公司设在浙江的首个定点加工单位。

  那时,赵荣华看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企业更是甩掉商业包销的拐棍,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同年,海盐红星服装厂正式更名为海盐衬衫总厂,步鑫生被任命为副厂长,并刮起新的改革风暴。

  “为什么不能打出自己的牌子?”站在海盐南北湖风景区的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内,赵荣华忆起步鑫生的这句话,自豪地介绍着海盐衬衫总厂自创的一个个衬衫品牌。

  1979年始,步鑫生带领员工立足国内市场,先后创出“双燕牌”衬衫、“三毛牌”儿童衬衫,并将眼光看向国外,推出“唐人牌”高级衬衫,产品远销美国、阿拉伯等地。

  品牌立足市场,质量是关键。为此,步鑫生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在车间里不准打人骂人,不准做私活,不准抽烟,不准放茶杯;工厂在车间外的走廊里统一放置保暖茶桶。“为这,他‘得罪’了不少人。”赵荣华说,“骂声很多,但他从不退缩,反而越改越勇。”

  一开始,步鑫生无非是想把一家“破厂”办好;1981年,“转正”为厂长后,闯劲更足了。

  “在他看来,抓生产,没有错。”凭着这股“犟”脾气,步鑫生开启新一轮改革:打破“大锅饭”,推行“联产计酬制”,“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砸掉“铁饭碗”的用工制度,对慵懒怠工的职工予以辞退……他总是说,不改革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还有一个问题令步鑫生头疼。”赵荣华说,因为请病假扣工资很少,车间常有人请假,影响流水线运转。1981年4月,步鑫生对病事假作出新规,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劳保待遇外,一般请病假者每天只发四毛钱的生活补贴。工人们的出勤率立马提高,达到98%以上。

  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为跌宕人生埋下伏笔——好友林坚强

  “尽管能干,却不太招人喜欢。”再忆老友,林坚强既看到步鑫生的“光芒”,同时也感慨道:“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为他跌宕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林坚强和步鑫生早在1971年便相识,至于成为一生的挚友,却是10多年后的事情。撇开朋友的身份,林坚强更像是一位观察者,见证着这场发生在海盐、轰动全国的改革风云,以及一位改革者的浮沉人生。

  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海盐衬衫总厂迅速壮大。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步鑫生坚持“打牌子,闯路子,创特色”的经营方针,将供销人员分东北、西南、西北、华东等七片,划片包干,固定联络,并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举办展销会。

  “1983年,一年订单超过130万件,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赵荣华说,海盐衬衫总厂一举成为县里第一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和全省服装行业的重点企业。

  “厂里开始引入先进设备,虽然全国服装业举步维艰,但海盐衬衫总厂的产品依旧畅销无阻。”说到此时,赵荣华依然激动,他说,“企业利润每年快速增长,工人们的退休金有了着落;镇上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都以成为我们厂的职工为荣。”

  那段时间,步鑫生的创新改革之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以《企业家的歌》为题,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大胆创新、坚持改革的事迹。同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

  时代的高光照在这个敢砸“大锅饭”的厂长身上,神州大地掀起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1984年5月上旬,步鑫生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那一年,没有人比步鑫生更火。短短两个月,来厂里参观的人数就有两万多,其中还包括了林坚强。

  “1984年甚至被公认为‘步鑫生年’,但真正的步鑫生仍然还是那个脾气直、性子急的人。”那时候,林坚强在海盐县委宣传部工作,经常要去海盐衬衫总厂联系步鑫生,见证了他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遗憾地看到了这场改革的落幕。

  这年,步鑫生决定上马西装生产线,但没想到,恰是这项决策,让公司的前途和自己的人生陷入了“滑铁卢”。此后几年,新发展的印染车间、西装生产线,远远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海盐衬衫总厂出现“小牛拉大车”的状况。

  大厦将倾,步鑫生的日子也不好过。1987年11月,海盐衬衫总厂负债达1000多万元,亏损近300万元。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宣布免去厂长职务。次日清晨,得知消息的林坚强早早赶到海盐衬衫总厂时,只见步鑫生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接连不停地猛抽香烟。“他的脸上布满着无奈、委屈和怨气。”林坚强记得,末了,步鑫生还说:“我不会认输。”

  烙在我心里的,是他那份执着的改革精神——“秘书”冯海春

  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等地创业。对步鑫生的离开,“秘书”冯海春更多的是理解。他总是说,跟着步鑫生工作多年,深深烙在自己心里的,是他那份执着的改革精神。

  距步鑫生陈列馆20公里外的县城,一处高楼林立的居民楼盘,早已替代海盐衬衫总厂厂区。今年69岁的原海盐衬衫总厂副厂长冯海春,深情望着眼前一块印有“海盐衬衫总厂厂址”的纪念碑说,虽然斯人已逝,但他带领大家拼搏创业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冯海春与步鑫生的缘分,源于建造新厂房。1980年,31岁的冯海春来到海盐衬衫总厂工作。当时总厂正在建造新厂房,基建部分已基本完成。“海春,你懂设计,花园厂房设计就靠你了。”时隔多年,冯海春仍清晰记得步鑫生委以自己重任的情形。修建花坛和喷水池、造绿地、摆盆景……他和同事尽己所能地将步鑫生脑中的“花园梦”变成了现实。

  得知记者来访,冯海春特地翻出当年拍摄的照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海盐县城随处可见低矮简陋的平房,城市景观贫乏而单调。但海盐衬衫总厂四层厂房房顶上竖着的那块大型霓虹灯招牌,给城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魅力和亮色。”

  不过,进入1983年后,冯海春和赵荣华的记忆大海,都掀起了层层波澜。

  “他如果决意做一件事情,就不会留余地。”赵荣华说,1983年,发生在他身上的“撤销工会主席”一事,曾轰动一时。

  那年步鑫生擅自任命赵荣华为工会主席,赵荣华则认为此举违反《工会法》,拒绝担任。一气之下,步鑫生宣布对他“不作留用,立即开除”。“我知道会有处罚,但没想到这么厉害。”回忆往事,赵荣华仍有些激动,当时的步鑫生也被贴上了“独断专行”的标签。

  赵荣华只能另起炉灶,办起织造厂。“尽管当时有些怨气,但从没恨过步鑫生,我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他说。

  而赵荣华离开的1984年,正是步鑫生红得发紫的一年,这一点,经常为步鑫生撰写文稿的冯海春比谁都清楚:“那时我就跟着先生各地跑,他几乎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去各地作报告上。”

  “后来我从衬衫总厂调到海盐印染服装厂并担任厂长一职,在新单位,我把步鑫生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直到现在,我仍坚信任何时期都有问题存在,不改革是永远没有出路的。”他说。

  改革者总有常人没有的特质、胸怀。2000年9月30日上午,赵荣华突然接到一个道歉电话,那是熟悉的步鑫生的声音。种种过往,皆化为烟云。

  这就是步鑫生。而他这种敢于不断尝试、敢于突破自我的改革精神,亦是留给冯海春等接班人以及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那些年

  他说过的话

  ●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

  ●生产上抓紧,管理上从严,经营上搞活,生活上关心。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

  ●改革创新是一个大胆探索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不探索,永远不会成功。

  ●步鑫生不是独一无二的。改革开放这一时代选择了我,这是时代的需要,需要有这么一个典型来推动全国的经济改革。如果不是我,还会有李鑫生、王鑫生……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