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他们带领山区农民走上甜蜜致富路

2019年05月24日 10:00:00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2019年2月,刚过完春节,浙江大学服务泰顺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尹兆正、汪自强、马有智又自行驾车七八小时,为中华蜂保护区建设及中华蜂种蜂场建设等事项,赶往泰顺指导。

  2013年,浙江大学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和部署,精心组建了“浙江大学服务泰顺畜禽高效生态养殖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尹兆正副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团队成员包括汪自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马有智副教授、董信阳助理研究员等6人。

  六年来,为了泰顺的中华蜂产业,尹兆正、汪自强等不停地奔波于杭州与泰顺之间。六年的坚守,中华蜂成为了泰顺蜂农们养殖增收致富的“聚宝箱”,“一瓶蜜”也成为了泰顺县重点发展的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们引领着泰顺蜂农们走上了一条甜蜜致富之路。

  传经送宝

  泰顺“蜂农”脱胎换骨成“蜂王”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徐宅村的严立超,如今都称他为“蜂王”,但在十多年前,这位泰顺小伙还是个文化程度不高、在养蜂路上到处磕碰的普通蜂农。

  中蜂蜜因为成熟度高,风味好,加上当今社会崇尚原生态的“土”产品,备受市场青睐。据悉,目前浙江地区中华蜂蜜的价格是洋蜂蜜(又称意蜂蜜)的3~5倍。泰顺生态环境优越,中华蜂作为泰顺县的唯一蜂种,生态和资源优势明显。严立超从2001年开始饲养中蜂,虽然每天起早摸黑干活,但因为繁育和饲养技术跟不上,从产量到抗病一直都没有起色。“每年光是去外地买蜂种就得花去10多万元,根本挣不到钱。”严立超说,“后来听说县里来了浙大教授,想不到这么接地气。”

  2010年,在泰顺万排乡担任省科技特派员的汪自强获悉严立超的蜂场效益不好,决定主动上门调研和指导。汪自强还请来浙大养蜂专家,一同筛选优质蜂种,手把手教严立超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浙大的现代养蜂技术和成果“嫁接”到本土,帮助他改造蜂箱并获得国家新型专利,指导他怎样培育种蜂、分箱、防治病害等,并且动员他申请蜂蜜产品SC认证。在汪自强的帮助下,严立超的养蜂产业慢慢壮大。

  2013年,浙江省第二轮团队科技特派员进驻泰顺。浙江大学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和部署,精心组建了“浙江大学服务泰顺畜禽高效生态养殖省团队科技特派员” ,成员分别来自动物遗传育种、饲料营养、兽医防疫、生态饲养和产品加工等多个学科专业。团队的进驻和指导服务,让泰顺的中蜂养殖又有了质的飞跃,严立超的养蜂技能、理念和思路也脱胎换骨,不仅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他还成为了文成泰顺地区名副其实的“蜂王”。

  据悉,由于中华蜂整齐度不高、良种繁育体系薄弱、易受外来品种(意蜂等)侵袭、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威胁大以及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原因,泰顺乃至整个温州地区此前尚无一家中蜂良种繁育场,严重影响中华蜂良种的推广和覆盖面。

  严立超之前一直用传统方法繁育土蜂,对核心群组建、品系选育和集团闭锁繁育等现代育种技术和方法基本没有概念。为了解决良种化这一当地中华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团队发挥技术特长,调动专业资源,在核心种质提升、蜂种改良及高产种群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从种蜂生产、人员培训、实验室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帮助严立超建立种蜂场,开展种蜂提纯和选育,实施蜜蜂孵化园项目。

  “以前一箱蜂产蜜不到5公斤,现在一箱能产到17.5公斤。”育种改良技术的应用和提升,使得严立超养蜂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据了解,目前该蜂场已经获得生产经营许可,成为温州市首家中华蜂种蜂场,为泰顺县中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还帮严立超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联农”牌,并在企业品牌提升上持续发力。“联农”牌土蜂蜜不仅取得蜂蜜食品SC认证证书,2016年还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17年获浙江省蜂产品十大名品、浙江省名牌产品,2018年获“浙江省土蜂蜜十大品牌”等。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造就徐宅“甜蜜村”

  浙大团队科技特派员不但让严立超脱胎换骨,还将其所在的司前镇徐宅村打造成了“甜蜜村”。如今,在团队的精准帮扶下,徐宅村中蜂产值占了泰顺县近一半。

  “中蜂养殖被誉为‘空中农业’和‘搬不走的生财银行’,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无污染等优势,能达到‘十箱万元’的产出效果,在实施乡村振兴和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尹兆正告诉记者。6年来,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帮扶指导泰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中华蜂养殖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当地蜂产业快速发展,中华蜂产业也成为泰顺山区低收入群体增收的“聚宝盆”。

  6年来,团队邀请浙江大学蚕蜂研究所、浙江省蜂业协会等单位专家,为泰顺年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5次,共培训2500人次,内容包括中华蜂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中华蜂主要病害防控技术、中华蜂四季生产操作要点、中华蜂种蜂繁育技术等。团队不断探索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技术培训方式,既有理论,又有实训。泰顺周边温州文成县,丽水景宁县、龙泉市的许多蜂农和技术人员都慕名到基地学习培训和实地交流。

  在团队指导下,司前镇还成立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据悉,该社目前拥有社员132人、年产中华蜂5000箱,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中华蜂养殖示范基地。2018年该社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合作社积极开展养蜂产业的培训、指导、咨询等技术服务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及残疾人500多户,其中低收入农户300多户,并辐射到周边市县,蜂农每年保底增收4000元。2017年,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已组织蜂农培训600余人次,2018年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荣升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目前泰顺实现了年产中华蜂蜜60吨,箱均产值达2800元,箱均增效800元。”尹兆正说。据悉,在团队的指导下,泰顺目前建成了中华蜂科普观光园,实施了“低收入农户圆梦工程——蜂业养殖孵化园试点项目”,为农户提供中华蜂种蜂、蜂蜜加工、产品销售及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努力将中华蜂养殖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相结合,提高农民收入。2019年3月,在基地徐宅村指导实施的“中华蜂养殖造就一个‘甜蜜村’——司前百花蜜蜂养殖孵化园”获评温州市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聚焦低收入群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汪自强说。

  锲而不舍

  “一瓶蜜”成泰顺主导产业

  如今,泰顺中华蜂养殖已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在泰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理念下,中蜂产业也被列入了泰顺的主导产业,在泰顺的绿色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一杯茶、一个桃、一瓶蜜、一棵菜、一根竹”为特色的“泰顺山友”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正在积极打造中。

  “近几年来,我们从谋划整个县的产业发展出发,研究起草《泰顺县中蜂产业发展规划》《低收入农户圆梦工程——中华蜂养殖孵化园试点项目》等项目。作为科技特派员每年列席泰顺两会时,提出‘打造中华蜂保护区、发展中蜂绿色产业’等多个有关中蜂产业发展方面的提案。”在尹兆正和汪自强锲而不舍的奔走和努力下,泰顺的中华蜂产业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2018年,在团队积极谋划倡议下,泰顺县中峰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不但在泰顺形成了中华蜂产业发展的多方合力,同时也让我们团队有了更好的施展舞台。”尹兆正告诉记者。

  2018年年底,团队另一项重要的“计划”也终于通过规划。据悉,该规划他们2017年就已开始酝酿。

  “泰顺现有养殖中蜂1万多群,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几乎无外来蜂场转地进入境内。像泰顺这样一直以来全县无洋蜂养殖的县市在浙江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这一独特的种源结构为文成泰顺地区建设中蜂保护区提供了绝佳条件。”尹兆正说,目前为止,浙江省尚无县市级以上的中蜂保护区,仅有少量乡镇区域性的保护区。因此,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国家养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胡福良、郑火青等,研究制订了《温州市文泰地区中华蜂保护区建设规划(2019-2023年)》,提出中华蜂保护区建设内容及中华蜂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工程。

  2018年12月14日,该《规划》通过温州市委农办(农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实现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本报记者姚俊英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