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每一封信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瞬间

2019年12月03日 15:09:02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人们常说:信,是无声诉说的悲欢,是笔尖流淌的泪水,是大写的信任,也是永恒流露的真情。患者到医院看病,若是能遇到好医生为他们解除病痛,让他们重获健康,一封感谢信或是一面锦旗,或许是他们表达对医护人员感谢的最好方式。浙大二院收到最早的感谢信要追溯到100多年前,一位18岁小伙误触炸弹重伤,所幸被广济医者救回,其父亲登报感谢救子之恩。无论是100多年前的广济医院,还是在如今医疗国际化的浙大二院,一代代妙手仁心的医者为千万家庭送去了健康与希望。而这些饱含着浓浓医患情的信件和锦旗,诠释着最质朴、最纯粹的情谊,被医院悉心收录并珍藏起来。每一封质朴的信件和锦旗背后,都有着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都市快报首席记者俞茜茜记者陈彥汝见习记者张慧丽

  通讯员方序郑芬芳童小仙朱俊俊孙敏慧

  100多年前感谢信:小儿受此再造之恩,无可以报用特登报以扬神医而志不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团(其中多数为广济医校毕业)派出几十名队员组成救护队赶赴南京救治伤兵。同时,也对受伤的普通百姓给予同样的热心救治。

  当时,一位18岁年轻男子在南京雨花台附近误触炸弹,手、足及头部受伤甚重,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之时,在场所有人都认为就算是华佗再世也无计可施。

  其父亲王顺德在绝望之中,只能暂且把儿子送往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团临时医院。没想到,在医生的刀、药并施之下,儿子的伤势好转,恢复起来。

  莫大的救子之恩无以为报,因此,王顺德特意在当时的《民立报》上刊登经过,以此表达对心目中“神医”们的感谢。这也是浙大二院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封感谢信。

  抗战时期的锦旗:“惠我”

  1937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广济医院(浙大二院前身)主要医治从上海前线和杭州笕桥空战送下来的伤员。

  出生于杭州本土的法律界精英田浩征,出任了广济医院第二分院(伤病医院)的总干事,悉心照料一批又一批的伤兵。在担任伤病分院总干事的两年里,田浩征充分展现了“广济人”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

  几年前,田浩征的孙子田建钧在整理祖父的遗物时,发现了一面充满年代感的红色绸缎锦旗。时隔多年,锦旗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大大的小篆体“惠我”二字,占据锦旗的右上方。

  如今每年收到感谢信及锦旗近2000件

  每一件背后都记录着温暖瞬间

  随着医疗水平飞速发展,今天的浙大二院已成为众多百姓就医“目的地”医院。

  在这里,病人们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来而来,就是为了让专家们为他们解决疑难重症。当病人解除病痛、挽回生命时,一封感谢信或一面锦旗,是病人对医护人员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据统计,浙大二院平均每年收到的感谢信及锦旗近2000件,每一件背后都记录着温暖的瞬间。

  “我何德何能,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这里的医护人员倾其所能为我医治!”44岁的华宁(化名)患有严重心肌病,综合ICU医生为刚从死亡线上“逃过一劫”的她弹奏了一首琵琶曲,这是她在依赖ECMO维持生命、等待心脏移植的难挨日子里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是在传说中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发出的生命之声。

  “我今年90岁了,手术风险很高,万一手术失败对医生和医院的声誉都有影响,这里的医生完全可以拒绝为我做手术。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宁可自己担风险,也愿意为我这个老人家奋力一搏,我要为他们点赞!”林奶奶因为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以她的高龄,同时还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外科手术风险极高,一般外科医生不敢接收,最终王建安教授团队用不开刀的方式为她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

  “谢谢你一直陪着我,我又多活了一年!”丽水的郑女士48岁时患上严重的红斑狼疮,这种病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她以为自己等不到女儿成家,在浙大二院风湿免疫科王巧宏副主任医师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已经抱上了小外孙。

  ……

  在浙大二院,类似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信件终会褪色,可医患间的浓浓深情却历久弥新。

[编辑: 李伟民]
(本文来源:都市快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