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楼昊 本报记者 陈嘉宜

2021年07月30日 09:18:54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楼昊 陈嘉宜

  种桑养蚕,在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却带领团队,历经7年的探索和实践,颠覆传统养蚕模式,走出了一条工厂化养蚕的新路子。

  踏入工厂化养蚕“无人区”

  金耀对工厂化养蚕的研发,基于真丝原料市场一次次的价格波动。

  1994年,而立之年的金耀看准高档领带产业的发展前景,毅然扔掉了令人称羡的“铁饭碗”,即使背负70%的负债率,他仍选择逆流而上,投资近千万元,下海创办了浙江巴贝服装服饰有限公司。

  由于金耀非常重视设备的更新和科技研发,数次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提高领带花型的设计水平,巴贝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领带生产企业,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真丝色织提花面料生产基地。

  渐渐地,由于养蚕成本增大,蚕农逐渐退出,蚕茧市场的变动导致真丝价格很不稳定。而每一次价格的波动,对嵊州的领带企业都是一次或大或小的震动。

  “不能一直受制于原材料市场价格,我们必须掌握原材料的话语权。”金耀暗自下定决心。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金耀得知浙江省农科院正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的实验,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养蚕,用工厂化养蚕代替传统的养蚕方法,既可以增加产量,又能保证质量?”

  他马上赶到杭州拜访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蚕桑研究专家孟智启。在交谈中,孟智启认可了金耀的想法,愿意与巴贝共同研究,但不忘提醒金耀:工厂化养蚕这条路远比他想的艰辛——因为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已启动这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在实验阶段。

  但金耀说什么也不愿意错过参与上游产业变革的机遇。他认为,只有掌握原材料的话语权,巴贝才能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他相信,研究工厂化养蚕是巴贝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方向。

  作为一个“跨界养殖户”,金耀在育种、疫病防控等方面都没有什么积累。

  而他要研究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是一个多种技术集成的项目体系。饲料配方、蚕具设备、病害防治、生产设备……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把工艺、器具、机械等每个环节串连成整个流程,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因为操作稍微有一点闪失,就会造成茧子颗粒无收。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我们想到日本是最早研究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国家,所以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日本最早研究人工饲料养蚕的大学教授。”金耀说,在教授的介绍下,他们得以访问日本某人工饲料养蚕实验车间,但对方婉拒了参观生产线的请求,企业负责人只同意金耀看看人工饲料喂养出来的蚕茧。

  回来后,金耀聘任孟智启为巴贝首席科学家,专门组建一个团队,并通过引进专业研发团队、打造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院企战略合作等方式,正式开始了这场探索未知之旅。

  攻克工厂化养蚕技术难题

  人工饲料配方就是金耀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饲料配方是影响最终成本的核心技术,既要能满足蚕生长营养的需要,又要使成本大幅度下降。日本从60年代开始研究,至今无法量产,最根本的问题是饲料成本过高。”金耀说。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金耀带领团队大胆创新,针对不同龄段的蚕所需的不同营养,相应调整饲料配方,用玉米粉、番薯粉、桑叶粉和相应的微量元素等合成。

  历经3年多的努力,他们实现了全龄段人工饲料养蚕,让饲料成本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可节约桑园面积96%。同时,省农科院在品种选育方面也获得突破,率先选育出了全龄适用人工饲料的品种,攻克批量全龄人工饲养的技术难题。

  破解了人工饲料成本难题,巴贝进入工厂化生产试验阶段。在更大空间内,用更长时间对气流、气温、湿度等环境指标进行调试控制,从而找到适合种蚕生长的最佳环境。

  蚕在不同龄段养殖密度不同,如何进行自动化分拨?工厂化高密度养蚕,如何防治疫病?如何让大龄段的蚕主动“上蔟”结茧,并能自动化缫丝?在巴贝人工饲料养蚕中试车间里,难题层出不穷。“工厂化养蚕创新难度非常大,只要一条蚕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蚕宝宝大批量死亡的现象,那么整条生产线就会报废,因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金耀说。

  “生产设备、器具都需要我们自行设计、研制。”金耀举例说,为了让蚕“上蔟”结茧,他们从农村搜罗来各种传统“上蔟”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明工厂化养殖所需的蔟具。

  “那时候几乎一天到晚都在想,比方说我要做成什么形状会让蚕宝宝的吐丝环境更好,白天事儿多,我就晚上一边想一边画;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就在沙发上和衣而眠,睡醒了接着想、接着画。”在金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这些都是他进行无数次试验,不断总结和优化方案所留下的物证。

  随着研发力度的增大,投入的成本也在节节攀升,从金耀最初设想的几千万元涨到了上亿元。“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质疑,工厂化养蚕在实验室做做是可以的,但是真正做成产业化,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包括很多专家都是这个意见,认为不可能做成。”

  不管别人怎么说,金耀和他的团队只顾自己埋头研发。漫长的7年,一次次改良配方,改进设备,改造车间,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教训中徐徐前行。最终,巴贝按照现代农业科技理念,创新形成了集蚕品改良、饲料配方、生产工艺、防病体系、环境控制、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养蚕方式,实现了工厂化养蚕的产业化开发。

  2019年1月20日,是一个让金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巴贝在杭州召开成果发布会,宣布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时,投资3.5亿元、年产1万吨鲜茧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一期项目也于当日投产成功,收获了首批蚕茧。

  将蚕丝应用扩展到更多领域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近百项,早已变身为工厂化养蚕“内行人”的金耀先后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第十届科技新浙商、十大风云浙商等荣誉。

  “从我的体会来讲,攻关这类世界性的技术难题,首先要坚持,好多问题好多困难,要下功夫把它攻克掉,不是有决心就行,关键在于行动。第二个是要科学理性,要理性的去判断,与专业的研发团队一起真正把科技的力量用上去。”

  在金耀看来,在科研上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板,自己不花精力,我就不能判断项目能否成功,这几年好多专家都在反对,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如今,在可复制的模式中,随着真丝产量的不断提升,金耀正琢磨着,如何将蚕丝应用扩展到更多纺织领域。

  “茧丝绸行业在我们整个纺织领域里面实际上是很小的一个产业,从纤维用量上来讲,真丝纤维在整个纺织纤维里占比不到千分之一。”金耀透露,他们正在通过技术攻关蚕丝功能性研发,将蚕丝应用到更多纺织领域。

  目前,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巴贝结成合作关系,美国“蜘蛛丝之父”和另一家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丝蛋白研究机构,在与巴贝经过多轮沟通和接洽后,已启动实质性合作。

  在实现蚕丝应用到更多纺织领域后,金耀告诉记者,他们将从纺织领域向更多领域进军。“比方说医药领域、食品保鲜、化妆品等领域,我们希望得到应用。”

  见习记者楼昊本报记者陈嘉宜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