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金融科技为农村农业发展插翅膀

2021年12月16日 15:40:36 来源: 作者: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克服传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等难点,提升乡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打通信用不对称等痛点,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劲金融动力,成为各银行保险机构的必修课。

  浙江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线上+线下”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科技、数字化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积极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提高涉农金融服务精准度和便捷性。浙江银保监局引导浙江农信积极创新浙里贷等“数据+人工”双轮驱动的数字贷款产品,余额2497.35亿元,较年初增长790.01亿元,增速46.27%。围绕消费支付服务需求,打造丰收信用付·随心花,自去年全面推广以来,到10月末已经服务客户238.57万户,累计用信客户174.77万户,年累计放款额46.77亿元。针对农户缺少抵押物的融资现状,创新信用贷款模式,自2020年推出农户小额普惠贷款业务,构建“无感授信”白名单,依托“浙里贷”线上平台,为农户提供“纯信用、广覆盖、低门槛”快贷体验,到10月末,全系统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用信覆盖率达29.14%,较年初提高7.42个百分点,用信户数323.60万户,新增82.35万户,贷款余额4344.64亿元。

”智牧贷“签约现场

  打通金融服务海岛“最后一海里”

  近年来,舟山银保监分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深入挖掘海洋经济特色,助推海上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持续完善移动支付科技和渠道,创新支付结算工具,发挥海上移动支付在便民、惠民、助企等方面的作用,助力金融服务打通海岛“最后一海里”。

  在监管指导下,普陀农商行以商贸流通、便民生活、公共交通三大领域为重点,以服务海洋经济、普惠海岛民生为着力点,积极拓展建设渔需后勤补给、洋面交易、水产交易、海上加油、海上旅游消费、海岛生活服务等六大应用场景,重点做好“丰收互联”“丰收一码通”“智能付”、POS机等快捷支付机具,达到全商户、全领域、全覆盖,通过科技手段让海洋经济连岛连心,跨越山海。同时,该行充分运用“长者专区”、“浙里办专区”等手机银行特色板块,为不方便出岛的老年人及特殊群体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让海岛老人轻松跨越数字鸿沟。

  到10月末,普陀农商行海上移动支付工程已实现全区多样化移动支付机具布放8000余户,累计交易金额12.6亿元;为辖内86个行政村布设丰收驿站等便民服务点95个,服务覆盖范围达到100%,共受理业务29万笔,金额1.9亿元。下一步,该行将充分结合海岛特色,继续拓宽数字化服务渠道,拓展海岛金融场景建设,深化多领域产品融合,通过数字赋能创新打造全方位生态化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为普陀建设高质量“海洋经济”之城提供金融“加速度”。

  “卫星遥感+大数据风控”让农户“易贷”“快贷”

  当前农村金融领域信用体系正处在建设阶段,农业经营数据获取难、死数据多而活数据所等问题,一直是阻碍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一大阻梗。地在那里?种的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有没有受灾、病、虫害?这些信息的缺乏都成为授信难点,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为此,浙江银保监局推动网商银行基于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出“亿亩田”项目。该项目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同步获取申请贷款种植户的作物全生长周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交叉验证,丰富农户的可信数据;并将识别结果输入授信模型,结合线下贷前调查建立精准全面的农户风险及管理体系,为广大种植业农户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信贷服务,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服务亿亩良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截至2021年10月末,网商银行“亿亩田”项目已累计为超过50万种植农户提供了信贷支持。“亿亩田”卫星遥感技术可识别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已覆盖全部主粮作物,经济作物涵盖烟草、大豆、苹果、柑橘等。

  “智牧贷”为畜牧与金融搭建数字桥梁

  过去,由于活体抵押物处于动态生长周期,银行业长期存在“生物活体资产抵押盘活难”的问题。为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难题,嘉兴银保监分局与桐乡农业农村局、桐乡农商行、桐乡人保财险公司、桐乡华牧科技公司多次召开协调推进会,共同探讨并不断优化方案,成功落地集“政府支持+数码登记+收益保险+银行信贷”于一体的数字畜牧活体抵押产品——“智牧贷”,并在上半年指导桐乡农商行向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发放全省首单数字化“生猪”活体抵押贷款1000万元。

  同时,以企业数字畜牧智管平台、政府智慧畜牧业平台、金融供给应用场景互联互通为“基”,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给每头生猪安装智能生物耳标,实时接收智能耳标传送的信息,畜禽生产、加工流通、检验检疫等多环节实现精密智控。

  具体来看,针对活体抵押物的评估难,在保险覆盖生猪养殖全程成本后,银行可借助一一对应的耳标芯片信息,直接根据活体抵押物的保险价值进行贷款授信,无需再次进行价值评估。

  针对抵押登记难,借助数字芯片耳标对畜牧活体实行数码识别,给每头抵押生猪的耳标进行编号登记,有效实现“一猪一码”“一码一标”,在养殖主体只需凭借唯一的耳标代码即可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中心完成登记抵押,解决了传统生猪活体抵押难以确权登记的问题。

  在风险分担问题的设计上,引入“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模式,使保险公司可叠加畜牧养殖、完全成本、期货指数等多重险种实现风险兜底,保障金额也由原1200元/头提升至2400元/头,覆盖了生猪养殖全程成本。一旦抵押物意外死亡,保险公司“按图承保、按图理赔”,极大地提高保险理赔便捷性。同时,运用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采用“保险+期货”的方式,提前精准锁定养殖收益,规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编辑: 王琦琦]
(本文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