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康乃馨香气弥漫,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的教室里,几位孤独症儿童母亲围坐成圈,脸上带着期待与温柔,手中记录下密密麻麻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这是她们为自己选择的母亲节“特别体验”——在学习与交流中,寻找与孩子对话的新可能。
日前,温州大学李晓燕教授带领的温大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与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合作,发起了“星光计划”公益项目,通过每周1次线下家长工作坊和每周1次1对1家庭干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方法。深耕孤独症干预领域超20年,李晓燕的研究成果已助力400多个孤独症家庭改善亲子沟通。“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陪伴者,团体辅导是一个双重平台,既能传授科学的方法,助力提升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又能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家长在相互交流与鼓励中缓解焦虑。”
课堂进行到练习环节,几位母亲正在通过“情景模拟”练习“描述”策略。授课老师提前收集了家长们在日常沟通中的典型难题,引导母亲们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困境。孩子对妈妈的提问充耳不闻怎么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发起对话,先观察孩子当下感兴趣的事物,再用简单语言对这些事物进行描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加入对话。”
母亲们两两分组,利用团队精心准备的《家庭干预工具包》,反复演练“描述”技巧。从最初面对孩子无回应时的手足无措,到逐渐掌握用温和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吸引对方关注,课堂氛围专注又温馨。
“去年母亲节,我看到别的孩子给妈妈送花,而我的孩子却不知道‘母亲节’意味着什么,当时我挺失落的。”35岁的李女士是参与团体辅导的母亲之一,她分享说,当自己用团体辅导课上学的“语言示范”策略,引导孩子对自己说出“妈妈母亲节快乐”时,这比收到任何礼物都珍贵。李女士的话引起了在场母亲们的共鸣,不少人红了眼眶。
母亲节的礼物有很多种形式,在团体辅导中收获的专业知识、彼此的鼓励,以及与孩子沟通时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而言,都是最温暖的礼物。
通讯员 张燕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