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心系祖国航天梦 托举神箭飞万里

——追记航天液体火箭技术专家朱森元院士
2025年05月19日 11:07:2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5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航天液体火箭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朱森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现场,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前来送别这位中国氢氧火箭发动机技术主要开拓者和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发展主要推动者。

  朱森元长期在航天六院(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工作,致力于我国液体火箭动力技术研究。上世纪6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一片空白。朱森元刚从苏联学成回国,便被委以重任,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攻关工作。在传热学理论分析过程中,他完成的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计算方法,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冷却方案设计提供了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让火箭发动机的冷却问题从此可以通过理论计算解决,发动机的结构设计有了理论依据。同时,他对偏二甲肼推进剂做了大量研究,所研究的偏二甲肼超临界冷却方案在某型号发动机推力室设计中得到直接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朱森元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氢氧火箭发动机,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研制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在一线,亲自参与每一次试验,成功解决了发动机“超低温齿轮传动”“改善液氢轴承冷却延长寿命”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克服漏氢着火的十大措施”,攻克氢氧涡轮泵次同步共振问题,使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1984年4月,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应用氢氧火箭发动机的国家,开启了航天液体动力事业新纪元。

  在担任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期间,朱森元提出的“模块化研制、积木式发展”战略建议,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的基本原则。他带领团队攻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助力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实现质的飞跃,运载能力大幅提升,可靠性显著增强,为我国航天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朱森元致力于重复使用火箭运载器发展战略研究,以期“用最小的火箭发动机,完成最大跨度的运载任务”,为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先进的动力技术储备。

  朱森元始终心系航天事业的未来,将培养新一代航天人视为己任,他曾说:“人才的培养是事业成长的关键,团队的成长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直至90岁高龄,他仍身兼数职,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薪火相传注入强大动力。

  5月14日9时47分,朱森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的一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始终坚守航天科研一线,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航天事业勤耕不辍。朱森元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而不懈努力。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