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精准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环境,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推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着力强化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政策协同效应,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增强支持精准性、强化监管、优化风险管理、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关键维度,系统提出了23项具体工作措施,构建起多维度支持体系,形成政策“组合拳”,合力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扩源头:破解“贷不到”难题
机制协同: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强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效能;“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将深入基层精准摸排需求,实现银行资金与优质小微企业的快速对接,在扩大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基础上,优先保障外贸、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供给。
信贷扩容:扩大信贷支持覆盖面,重点加大对首次贷款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项目贷款、民营企业以及法人类贷款的投放,同时运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纯信用贷款,可以减轻抵押依赖,助力轻资产科创企业及个体户的发展;增加中长期贷款,满足企业设备升级等长期资金需求,匹配经营周期;通过加大五类关键贷款投放,增加资金供给,系统性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提升服务精准度。
股权赋能:支持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北交所上市开展股权融资,鼓励创投基金将更多投向初创期、成长型企业,为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开辟更广阔的资本通道。构建多层次股权融资体系,政策目标不仅在于解决单个企业的融资问题,更着眼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并期望能“带动同行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共同成长”,这体现了通过资本纽带促进产业链协同和创新生态繁荣的深层考量,激活小微企业发展新动能。
降成本:缓解“贷不起”压力
《若干措施》第(六)、(七)条精准施策,从利率定价与费用清理两端发力,成本管控双拳出击,力求实质性减轻小微企业经营负担。
利率传导:措施要求银行依据LPR和自身资金成本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旨在确保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和政策红利能有效传导至小微企业端,避免因定价机制不透明或不合理导致小微利率“悬浮”于合理水平之上,使利率定价更趋合理。
费用清源:政策剑指融资过程中的“附加成本”,严控各项隐形费用负担。一方面,严查违规收费,严格落实“七不准”规定(如不准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等),规范与第三方合作,从源头杜绝乱收费。另一方面,约束过度增信行为,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避免要求企业追加增信,防止因过度风控要求变相推高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同时,整治非法金融中介乱象,斩断灰色利益链。
通过这一套“降息+清费+强透明”的“组合拳”,政策旨在切实压缩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与各类非息费用,使“综合融资成本”这一关键指标真正下降,提升小微企业的财务韧性与发展活力,确保金融支持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实体经济末梢。
提效率:优化“贷得慢”流程
提高融资效率是缓解小微企业“燃眉之急”的关键。《若干措施》第八、第九条有针对性地提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提升效率路径,旨在显著缩短小微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和“流程成本”。
线上智能风控:鼓励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增强数据核验能力,提升线上审批效率,效率与风控并重,实现更高效的决策。线上流程不仅有利于大幅压缩了传统人工审批时间,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入口。同时,政策强调风险可控是前提条件,强化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并建立人工复核机制作为安全阀,确保线上贷款在追求“快”的同时守住“稳”的底线。
线下权限下沉:针对线下贷款审批环节多、链条长的问题,政策直击痛点:一是强制精简申贷材料清单,减少企业材料准备负担;二是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消除冗余环节;三是推动大中型银行向分支机构合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此举意义重大,意味着大量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申请可在更贴近客户的基层网点快速审批通过,显著压缩“最后一公里”的办理时间,提升贷款效率。
通过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政策旨在重塑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流程,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这不仅直接回应了小微企业“等米下锅”的迫切需求,也通过提升银行服务响应速度,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及时注入活水,为小微企业赢得宝贵的生存和发展时间。
精施策:提升“贷得准”水平
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是确保有限金融资源直达最需要、最有潜力小微企业的关键。《若干措施》第十、十一条构建了“聚焦重点群体+夯实数据基础”的双支柱精准施策体系,大幅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能有效激发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增长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精准金融支撑。
标准革新,夯实基础:政策明确要求基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这是精准施策的基石工程,为政策精准匹配奠定基础。过时或模糊的划型标准容易导致政策资源错配(如将中型企业误判为小微,或反之)。修订后的新标准将更科学、动态地反映企业真实画像,确保金融资源(如信贷额度、利率优惠、担保支持等)能更准确地瞄准符合条件的小微主体,避免“大水漫灌”。
数据驱动精准,聚焦重点群体:政策要求深度应用官方权威评价结果,引导银行主动、优先对接四类核心群体:专精特新、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服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小微企业。
控风险:筑牢“管得住”底线
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让银行能更放心、更持续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解决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后顾之忧。
分类改革:政策要求专门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一套风险分类办法,这套新的办法会更加体现差异化标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小微企业的实际风险),流程更简化,让银行能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出真正有风险的小微贷款,避免“误伤”经营正常发张前景良好但报表暂时不好看的企业。
核销提效:对于确实收不回来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政府要求银行优先安排核销资源和额度,这相当于给银行腾出“空间”,把坏账包袱卸掉后,才能轻装上阵继续放贷,使坏账处理更“顺畅”;政策允许试点地区适度放宽经营性信用贷款清单式核销额度限制,通过简化核销流程、提高单笔核销上限,加速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释放信贷空间,从而破解银行对信用贷的“惧贷”心理,提升金融系统对小微实体的风险包容度。最终实现风险可管可控、信贷可持续投放的良性循环,确保金融活水能稳定、长久地滋养小微企业。
聚合力:构建“撑得稳”机制
激励约束:政府通过定期给银行“打分”,强化银行小微服务评价,考核权重向普惠金融倾斜,督促银行必须重视小微业务;其次要求银行必须落实好“尽职免责”制度落地,切实保护基层信贷积极性,这样信贷员才敢放手去给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实施不低于50BP的优惠,鼓励各家银行多做小微业务。
风险共担:通过风险补偿(政府分担损失)、担保费补贴(降低费率)、资本金补充(增强实力)三措并举,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经营成本与风险压力,激励融资担保机构大幅提升对小微业务的担保意愿与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支持,在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推动其“敢担愿担”,撬动更多银行信贷流向小微企业,破解“缺抵押”导致的融资梗阻。
财税激励:免税政策“精准直达”,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直接降低银行小微业务成本,为贷款利率下行创造空间。运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提供担保费补贴、首贷贴息及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信贷资源向小微倾斜。
信用赋能:依托“信易贷”平台归集税务、发票等多维度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提升银行风控效率;为非恶意失信的小微企业开通信用修复通道,重塑商誉,提供便捷修复服务,修复结果跨部门互认,避免“一次失信终身受限”。
地方协同:将小微融资成效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激发属地能动性,压实地方责任,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以考核指挥棒激发属地治理动能;推动属地政府深化企业培育、优化区域信用环境,督导银行制定并落实专项方案,推进政策落地实施。
此次23条措施以全链条思维直击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前端通过机制协同与监管引领扩大资金供给;中端依托科技赋能与流程再造提升融资效率;末端以财税优惠与成本管控减轻银行负担。多部门协同形成的政策合力,既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小微企业的战略重视,也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当金融活水得以精准灌溉小微土壤,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 郑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