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025“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服务磐安中药产业工作推进会暨2025“全国科普月”磐安县活动启动仪式在当地举行。

本次活动由磐安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省药学会联合主办,磐安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共同承办。浙江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志安主持。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通过签约合作、经验交流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共同推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标准的落地应用,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助力磐安中药产业提质增效。

会上,浙江省药学会邵元昌理事长通报了“希望之光”人才帮扶团服务磐安中药产业,全力服务磐安中药产业GAP推进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磐安是全省中药材GAP推广落实工作的典范、样板,磐安模式值得大家借鉴。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处处长王卫东就本省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进展作了介绍,并对下一步推进计划作出部署。
现场,浙江省药学会GAP专委会分别与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县中药材GAP产业农合联签订《磐安道地药材GAP服务合作协议》及《中药材GAP服务协议》;浙江大晟药业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签订《科企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合作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磐安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红林分享了磐安在GAP示范区建设方面的进展与未来规划。他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立足磐安、引领全省、服务全国”的战略定位,以GAP建设为核心任务,通过“试点—扩面—覆盖”三步走推进路径,分阶段、持续深化示范区建设。未来将不断夯实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优质优价流通机制建设,强化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全力构建覆盖土壤治理、种源鉴定、统一生产、仓储集散和标准制定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示范体系。
浙江浙农中药科技(磐安)有限公司董事长夏亦涛分享了中药材GAP实施经验及磐安浙贝母基地建设情况。他提到,磐安作为“中国药材之乡”,其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8.7%,浙贝母等“磐五味”产量占全国60%以上,90%以上浙产药材从此销往全国和全球。GAP基地通过企业自建和与药企联建质量管理体系,瞄准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推动业务创新与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助力药农种好药、直供终端,实现多方共赢。
磐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卢理强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中药材产业是推动磐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不仅对本地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山区海岛县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树立了样板。他还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管理、推进行业标准制定与实施、完善产品溯源体系、强化种质资源繁育研究。

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总监张海军表示,中药产业需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优化管理机制,共同推进GAP建设,推动产业从“盆景”变“风景”。要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与咨询作用,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人财物投入,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还应注重产业链整体赋能与科技创新,为中药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持续动力。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郭寄良在

讲话中强调了“希望之光”人才帮扶计划的重要意义,指出该计划打通了产才融合堵点,成为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基层的有效载体,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坚实支撑。围绕未来发展,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坚持生态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共富优势,实现产业富民,打造绿色样板;二是强化科技引领,推动中医药产业数字化与种业创新,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与智库建设,增强造血能力;三是建立长效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希望之光”桥梁作用,积极对接专家和产学研资源,为磐安中药产业注入持续动力。他表示,要努力将“希望之光”打造成示范样板,助力“健康浙江”“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
在活动的专题培训环节,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浦锦宝研究员主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AP专家李先恩教授、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陈碧莲主任药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孙崇波研究员及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江建铭分别围绕GAP延伸检查要点、《中国药典》2025版修订内容、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等主题作专业报告与解读。专题培训内容详实、针对性强,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指导和前沿信息,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对相关政策与技术要求的理解,对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次活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GAP规范落地、新版药典实施、道地药材种植等关键领域,通过“专家下沉+乡土培育”双轮驱动,精准破解人才与技术瓶颈,为磐安中医药产业夯实人才根基,强化质量源头控制,进一步推动山区县中药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