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求真探索 |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胡振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为科创注入“信任”动能

2025年09月29日 14:23:00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2025年5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举措》),直指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瓶颈。其中《举措》第六点提出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和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旨在通过精准甄别科技创新企业,并配套建立尽职免责的容错激励体系,从根本上革新传统金融的风控与服务逻辑,构建服务科技自强自立的新型金融生态。

  一、难题:信贷的逻辑矛盾

  在国际经济持续疲软、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审批趋严,融资渠道收窄。银行的风控逻辑高度依赖实物资产、纳税规模、营收体量等硬性指标。这种基于历史财务数据和抵押物的评估体系,难以准确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和技术价值。银行严格的“不良率”考核机制如同紧箍咒,使得银行信贷人员面对风险相对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倾向于“宁可不贷、少贷”。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主要在于传统信贷逻辑的“唯资产论”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之间的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以智力资本为核心资产,拥有的是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和创新能力,而非厂房、设备等传统抵押物。在突破性成果诞生前,这些企业往往难以提供银行所要求的资产“厚度”,陷入“无资产—难获贷—缺资金—难研发”的恶性循环。那些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面临“研发投入高、资金需求大、轻资产、无传统抵押物”的困境,在创业、研发、投产等重要环节长期受到融资难的制约。

  二、破局:构建制度化机制

  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化的“信任”机制。《举措》的出台,正是针对上述痛点的一场对症下药的改革。其提出的“尽职免责机制”与“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直指问题的核心痛点,为构建科技金融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举措》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贷款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尽职免责”机制为银行从业人员松绑,明确规定只要按照标准化尽职调查流程操作,在科技企业贷款出现不良时不予问责。这一机制将极大释放信贷人员的“惧贷”心理,让他们在支持科创企业时更有“底气”。

  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并配套推荐机制,帮助银行穿透迷雾,精准识别真正有技术潜力、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科技企业。这种识别标准超越传统的财务指标,引入科创类评价指标为企业增信。

  三、严管:信任不等于放任

  《举措》的落地实施,还需要银行在风险管控和审批效率两大关键环节精耕细作,确保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在放宽准入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实质性的风险审查。

  对贷款的真实交易背景、具体用途需穿透式核查;对科创企业的贷后管理要动态化、精细化。既要避免因噎废食错失优质企业,也要防止疏于管理导致风险失控,真正做到“管得住风险,放得开手脚”。

  “时间就是金钱”,对科创企业而言,时效性尤为重要。市场瞬息万变,研发资金链脆弱性高。层层审批、流程冗长往往让宝贵的融资机遇稍纵即逝。商业银行必须大幅优化科创贷款的审批流程,提高线上化、自动化水平,适时下放审批权限或设立专门的快速审批通道,确保资金能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刻“雪中送炭”。

  四、适配:创新产品与服务

  金融机构要提供适配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如基于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等非财务指标授信开发“科技贷”“人才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担保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设立民企专项投资基金,鼓励PE/VC投资成长型民企。

  应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支持私募股权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继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完善“长钱长投”制度,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建立ESG投资标准以吸引长期资金,引导机构投资者增加对优质民企的持股比例。

  七部委出台的《举措》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应将这些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信贷行动:科学识别、规范尽调、有效风控、创新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注入“信任”动能。

  (作者系温州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