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杭州余杭区良渚生命科技小镇内,一场以“感传算控”与“AI与智能感知产业赋能”为主题的科创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的领军人物齐聚于此,在五千年良渚文明的厚土之上,共话智能感知技术的未来路径与产业落地可能。
本次活动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单位承办,延续余杭区在“感传算控”领域的年度交流传统,聚焦AI与智能感知如何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动现场,来自国科大杭高院、浙江大学、未名拾光等机构的科研代表分享了在生命健康、机器人感知、数据科研、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探索。

作为本次活动承办地,良渚生命科技小镇不仅是余杭区“2+1”产业布局中生命健康与数字文化的重要承载区,更是“感传算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枢纽。近年来,小镇以“产业+人文+生态”融合发展为路径,构建起涵盖研发、转化、孵化、加速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良渚新城作为余杭区三大产业平台之一,已集聚数字文化项目500余个、生命健康项目400余个,并成功落地国家对外贸易基地、长三角低空经济中心等重大项目。今年以来,良渚新城参加区级集中签约项目70个,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人才是科创的第一资源。余杭区多次蝉联浙江省人才工作考核首位,累计引进海内外院士109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59名,人才总量突破47万。
杭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陶立在致辞中表示,研究院围绕智能感知、多模态融合、低空感知等方向,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如“Difface AI模型”实现从DNA生成3D人脸、“轻量化多谱段探测系统”突破恶劣天气感知瓶颈等,充分展现“智能感知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技术潜力。

在路演环节,三个来自实验室却紧贴产业需求的项目依次亮相:基于多智能体的全自动化生信分析平台、高性能氮化镓-硅基功率芯片、高精度全息力感知传感器,分别从科研效率提升、硬件能效突破、感知精度极限三个维度,展示了“感传算控”技术的产业化前景。
这些项目不仅是技术的“硬核展示”,更是余杭区推动“科教人”一体化和“玉鸟计划”落地成效的缩影。扎根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科创赋能产业”的核心逻辑。
从良渚玉琮的精准刻画,到智能传感器的微观感知;从先民观星定序的原始智慧,到如今“感传算控”重构产业生态——余杭,正以一场跨越五千年的科技对话,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叙事。

良渚生命科技小镇,这片承载文明记忆的土地,如今正以“科创温度”与“产业速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青年科学家的创业港湾。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我们今天埋下的种子,或许明天就是支撑中国智造的一片森林。”
通讯员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