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青年科学家的“万有引力”:在温州,看见未来新图景

2025年10月28日 19:22:23 来源:潮新闻 作者:林辰辰 方佳佳

  11场平行论坛、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科学家、创投家、企业家……10月24日至26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下简称“青科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以空前的规模,奔涌的创新活力带动这座海滨之城进入一年一度的“科学时间”——

  你可以在全体大会上,听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们探讨关于人类未来的宏大议题;也可以在一墙之隔的“万有引力π”科技嘉年华和机器人乐队合唱;或游走在报告厅,在不同国家语言交锋激荡中,思考新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

  最特别的是,这场“科学盛会”核心的引力,来自于青年。

  聚光:他们是建造未来的“主力军”

  当象征胜利的金色光束在会场上空交织闪耀,屏幕上金色的人形轮廓迈向闪烁的火花光影,25日上午举行的青科会全体大会上,4位中外青年科学家伴随热烈的掌声走上领奖台,他们是备受关注的2025“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他们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下,专业各异,却共同勾勒了一幅“解决方案提供者”的群像。

  比如英国Porotech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刘颖俊致力于让半导体材料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将为AR眼镜等增强现实设备提供核心支撑;

  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玛丽安杰拉·鲁索就如同一位分子侦探,揭开肿瘤细胞对抗靶向治疗的狡猾机制,并提出了更精准、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新策略;

  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冈·特雷斯是光伏技术研究的引领者,持续推动太阳能电池的低能耗化、高效化和商业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王辉则为全球首台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光子量子原型机提供核心智慧,将重新定义计算的效率与边界。

  他们是全场大会聚光的焦点,也是万千青年科学家们的生动“缩影”。科研进展日新月异,青年人们正成为建造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直指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将科学理想与切实的人类关怀紧密融合,正把可持续发展从宏大的理念,加速落地为一项项具体的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

  开路:为青年打造开放、流动、合作的科创环境

  当全球顶尖智力、产业需求、公众参与和资本力量汇聚于同一时空,在三天时间里,青科会以“拥抱变革”为主题,构建出强大的“集合效应”,成为青年科学家们的创新引力场。

  为青年科学家赋能,一系列组合拳通过峰会发布,为青年科学家扫除从“0到1”再到“N”的障碍,高效对接技术、产业需求和社会难题。

  25日,全体大会同步启动“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成长支持计划”,该计划建了一个全链条的支持系统:从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联合出版外文学术期刊;到与中国核工业联合研究生院围绕核领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与上市企业联合设立专项领域支持计划;组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创业基金联盟等内容。

  此外,青科会也将升级为一个365天持续运转的“创新引擎”,继续做优“一会一器一园一基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吸引青年科学家常态化在浙江合作;创新“企业出题-专家助题-青年科学家答题”的模式,把浙江的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青年科学家的科研项目;完善科学家人才库,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常态化开展人才链接合作。

  正如欧洲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从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到独当一面的科学领军者,仅靠个人才智远远不够,需要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主导而非参与的机会,这需要资金支持、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允许进行学术探索的自由。

  破壁:让科学成为全民狂欢的生活“热词”

  “潘老师,您觉得未来,脑机接口可以让小婴儿不用哭泣,直接告诉爸妈他的想法吗?”在繁忙的峰会日程中,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潘纲抽空满足了一名温州小学生的好奇心。

  “这个问题很好!理论上这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他笑道,“这也正是青年们的优势,不断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做科研要保持好奇心,再加以持之以恒的坚持。”

  这份由好奇心点燃的科学之火,在会场内外同样热烈。当潘纲回到论坛继续学术研讨时,瓯海奥体中心外,一场名为“万有引力π”的大型科学嘉年华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在山坡上灵活穿梭,傲鲨智能的外骨骼装备让人体验“钢铁侠”般的力量增幅,灵伴科技的AR眼镜则将虚拟信息无缝叠加于现实世界。从天目山实验室的“天目山一号”氢动力无人机,到温州本土企业展示的便携式验光——这些曾局限于实验室的前沿成果,此刻正以具体的模样与数万公众的好奇心发生最直接的碰撞,科学的种子借此播撒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这里,高深的高学知识,正转变为触摸、可互动、可感知的公共体验。一位青年企业家坦言,这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价值的重估:他们直面产业的需求,感知市场的温度。在这里,科研工作并非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通往未来世界的钥匙。

[编辑: 杨柳树]
(本文来源:潮新闻)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