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AI只是科技精英的“特权”吗?10月29日至31日,在台州举行的2025 Sci2U科普大会上,来自全球五大洲22个国家的科学传播专家、科技工作者、教育从业者及青少年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凡人驭AI,智见未来”主题,探讨普通人如何通过驾驭AI工具拓展认知边界。
在本次大会“生活中的AI快闪”环节,来自城市管理、艺术创作、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走上讲台,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将AI转化为生产与创新的新工具。
在城市管理的一线,传统的“跑断腿、磨破嘴”正被一位不知疲倦的“实习生”——AI轮式巡逻机器人改变。玉环市海山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林锦瑶分享了她与巡逻机器人的工作日常。这个能自主巡查、智能识别占道经营并善意提醒店主的机器人,将执法队员的管理经验与AI的超长待机、精准识别能力相结合,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双向赋能”。在林锦瑶看来,AI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共同提升城市品质的可靠同事。
当艺术的灵感遇上算法的精准,音乐的创作边界被再次拓宽。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张艺涵运用国产AI工具“启明星”平台,创作了大会主题曲《凡人科学共创未来》。她坦言,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风格“跑偏”的几版失败后,团队最终锚定“以人的创意为核心,让AI做灵感的延伸”这一关键思路,通过反复调整关键词和旋律方向,最终成就了这首作品。这段经历让她深信,AI与作曲一样,都是人定方向、技术做支撑的智慧结晶。
AI正悄然成为办公室里那位最勤快的“全能助理”。台湾科普协会理事长孙闻诗分享了她从“将信将疑”到“离不开”的转变。无论是整理繁琐的会议纪要、紧急设计活动海报,还是为文稿写作搭建框架,AI都能在极短时间内交出专业成果。孙闻诗体会到,AI的真正价值在于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能够更专注于那些需要创意与温度的思考,它并非替代者,而是最佳的协作者。
在危险重重的工业检验现场,人类必须“以身犯险”吗?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仲亮博士讲述了他们为石化储罐研发检测机器人的历程。面对高空、有毒、密闭的极端环境,他和团队攻克了磁力吸附、精准作业等难题,成功打造出打磨、除锈、检测等一系列特种机器人。如今,这些可靠的“机器人同事”正成为“钢铁哨兵”,仲亮相信,为它们注入更智慧的AI大脑,终将实现“无人化”检验,把人类彻底从高风险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AI正成为托举教育公平的有力翅膀。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六敖中心小学副校长章笑微分享了学校老师的实践:语文老师用AI批改作文以腾出时间进行面对面辅导;科学老师用AI生成教学设计框架以激发课堂趣味;班主任用AI整合资源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章笑微认为,驾驭AI不在于技术多高超,而在于思路的转变,即“把效率交给机器,把育人初心留给自己”。
在AI科普的前沿,一位特殊的“同事”正让高深的技术变得可亲可感。台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老师徐宏辉向大家介绍了迎宾机器人“台小智”。“台小智”不仅能主动问候、进行人脸识别交流,还能解答学院专业问题并智能引路。徐宏辉表示,将“台小智”融入日常环境,本身就是构建一个生动的AI教学场景,其目的是向每一位来访者传递一个核心理念:AI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更温暖、更人性化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