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打造科技领军人才雁阵

2025年11月19日 17:41:20 来源: 作者:张晓静 李 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的中坚力量,在驱动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对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仍存在结构性短板,亟待系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发展体系,这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领军人才规模与质量实现历史性跃升,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石。一方面,在多个国际权威学术榜单中我国科学家人数显著增多。例如,在最新发布的斯坦福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内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表现亮眼,入选人次稳居全球第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跻身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前列。这充分表明,我国在吸引、培育和成就一流学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设初见成效。另一方面,我国科技领军人才的领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分析显示,在人工智能、纳米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前沿交叉领域和先进制造相关方向,我国学者呈现出强劲的集群优势,这与我国在这些产业赛道的快速布局和激烈竞争密切相关,形成了人才驱动创新、创新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然而,对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仍存在结构性短板。一方面,领域分布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我国顶尖人才高度集中于少数优势学科,而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基础软件等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中人才储备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师级”战略科学家仍显匮乏,具备开辟研究新方向、引领范式变革的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较少。当前,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研惯性尚未根本扭转,支撑引领性、颠覆性创新的评价机制、科研生态和文化氛围仍需大力培育。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竞争优势尚不稳固。

   构建“引育用留”新生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更大魄力、更实举措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能够充分激发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的良好生态。

  一是重构评价指挥棒,树立以“贡献与潜力”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是解放科技领军人才生产力的关键一环。要深化分类评价改革。对基础研究人才,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重点评价其学术原创性、成果前沿性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潜在贡献,适当延长评价周期,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人才,强化市场检验和贡献评价,着重衡量其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实效、技术突破的价值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由同行专家、战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小同行”评议与国际评价,在高精尖领域,尊重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判断,同时关注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将是否开创学科新方向、是否提出被广泛接受的新理论、新方法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引导科研人员追求卓越、勇闯“无人区”。

  二是建强平台集聚核,打造“大师+团队+装置”的一流创新载体。高水平平台是集聚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的“强磁场”。要发挥大科学装置的“虹吸效应”,前瞻布局和高效运行一批独具特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吸引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合作研究,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顶尖人才的聚集地。要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阵地”作用,支持顶尖高校在良性竞争中加强合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布局建设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前沿科学中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和人财物支配权,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地聚焦重大科学问题。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新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编制、薪酬等传统束缚,以更具吸引力的条件和更灵活的机制,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及其团队,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始创新探索。

  三是优化环境生态圈,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宜居宜业的环境是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潜能的土壤。要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精准服务,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配偶安置、购房购车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拎包入住”、安心创新。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稳定性支持,稳步提高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优化投入结构,对优秀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和非共识创新。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同时对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研究予以更多宽容,建立健全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为科技领军人才大胆探索、挑战未知保驾护航。要构建畅通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发展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和服务体系,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合理回报,让他们的智慧结晶能够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作者张晓静、李辉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员)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